民生保障落到实处
昨天中午,落成不久的大嶝海鲜美食城人流如织。这个特殊的美食城,不仅完善了大嶝的旅游配套,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增加岛上失地失海农渔民的转产就业渠道。在大嶝街道的努力下,这些年,“洗脚上岸”的他们,或自主创业,或进厂打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开始了崭新、美好的市民生活。
“大嶝街道贯彻《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开展失地失海农渔民转产就业工作试点”,让如今的大嶝人津津乐道、满怀憧憬。作为翔安区乃至厦门市开展失地失海农渔民转产就业工作的首个试点,大嶝指向的,是三个目标——到今年底,实现无零就业家庭;实现纯海上养殖家庭有一人以上转产就业;实现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有一半以上转产就业。
15条“就业渠道”、15项配套政策——《试点方案》中的这个双“15”,就像30条坚实的纽带,强力拉动辖区的农渔民走上转产就业之路。谈到民生保障,大嶝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德才同样充满期待,他说,大嶝接下来还将继续扶持辖区内劳动密集型手加工业发展,带动更多“4050”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同时努力使大嶝失地失海农渔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断解决其及家人就业、就学、就医难题。
大嶝海域,碧海连天。海面上船只激起的阵阵涟漪,海岸边工程机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小岛上居民、游客们脸上绽放出的会心笑容,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时代画卷。
风景
记者 王元晖
大嶝失海渔民老许,这两年总喜欢来到南缘海岸线,默默地向远处张望。他说,他这是在看风景。
他眼里的风景,是近岸那一片片正在缩小的滩涂吗?过去的几十年,全家人就是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黝黑的双手支撑起艰辛的渔家生活。
他眼里的风景,是沿着海岸铺展开来的那一片片建设工地吗?曾几何时,工程机械的轰鸣声打破了小岛的寂静,千百年来荒凉的土地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生机盎然。
他眼里的风景,是浩荡碧波之外厦门岛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吗?厦门跨岛发展的主旋律,加快了小渔村城市化的步伐,久居乡野的渔民也开始贴上了“市民”的标签。
一道道风景,串联起大嶝岛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此刻,伫立在这里看风景的人,本身不也正是一道风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