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10月31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记者 袁晓敏 通讯员 林瑞声 蔡建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少翔安市民用李白这句诗来形容翔安锄山的盘旋山道。山上的锄山小学地处偏远,全校仅有6个班级、7位教师、15名学生,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被遗忘。今年9月份,山上的孩子和教师用上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班班通”工程让这一偏僻的小学也步入了信息化。10年来,翔安人民期盼的教育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发展迅速
翔安教育“扶摇直上”
郭建居是翔安新店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多年来,一直为翔安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着。 谈及翔安教育的变化,他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建区之前,新店中学教学设施差,师资薄弱,翔安区成立后,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和高投入,使得学校教学水平扶摇直上,已经连续6年蝉联厦门“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奖”,还吸引了南安等地方不少学生前来就学。
教育的发展,也引领了翔安人民教育观念的转变。“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跟老师和学校的联系也多了。”郭建居说,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地位无形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开玩笑说,以前当一名教师,连媳妇都难找,现在老师成了“香饽饽”。
破茧成蝶
全区实现信息化
9月初,在新店中学的课堂上,电子互动白板、短焦投影仪取代了黑板,老师手里也没有了粉笔。翔安全区86所中小学1337个班级全部安装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惠及2.8万余名学生,翔安区也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实现“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全覆盖的县级区。这一颠覆“传统”的创举,正是翔安教育发展的缩影。郭建居告诉记者:“以前上课,最怕吃粉笔灰了,现在只需轻轻点击电子白板,各种教学资源就信手拈来,节约了很多时间。”他说,教学设备的信息化不仅让教师教学更加方便,学生学习也更有激情,从农村校园转变为有着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理念的学校,是一个质的飞跃。
“以前,我也曾送自己的孩子到集美去读小学,初中本来也可以进岛内双十中学的,后来我还是选择让孩子在翔安念书。”郭建居说,现在翔安教育有了质的飞跃,把孩子放在翔安,他放心。
教育强区
让孩子们“上好学”
“翔安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岛内的优质教学资源了。”随着近些年来翔安合作办学的推进,梦想已经变为现实。最近几年,翔安区积极对接岛内优质资源,全区共有20多所学校与岛内的厦门一中、双十中学等优质校开展合作办学。去年12月,翔安出台《翔安区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细则(试行)》,花重金引进一批高层次教育人才。从今年开始,翔安区还将力争用5年时间重点引进和培育30名左右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强化师资。
教育氛围的活跃,翔安刮起了阵阵捐资助学之风,政府、企业纷纷举行奖学助学活动,翔安区教育基金募集了6200多万元发展教育。今年,翔安区全面启动了教育强区创建工作,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教育强区创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让翔安的孩子们“上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