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渔民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
“勤创工贸”整洁的车间内,一块块电子元件在这些渔家妇女的手上不断成型。不要小看这些“小东西”,据说,它们接下来将被装进智能手机,甚至销往海外地区。
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勤创工贸”在翔安区的扶持下,已经慢慢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渔民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前段时间,这家企业刚刚获得翔安区100万元的贴息贷款。
在这里上班的,基本上是附近40至60岁的退耕退养农渔民,经过简单的培训,他们即可熟练上岗。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政府不仅对企业进行扶持,而且对工人给予工资性补贴——除了企业支付的工资外,他们还得到了政府添加的工资10%的额外补贴。
如今,翔安区正千方百计引进电子、无纺布加工等项目到农渔民村,如新店镇洪前、后村等社区;引进无纺布环保袋加工点到大嶝、小嶝社区,通过“一对一”帮带、送料送机器上门、统一回收,形成一个个家庭来料加工点。除此之外,翔安区年满50周岁、不足60周岁的被征地人员和退养渔民,每月也可领到150元至200元的保障性就业补贴。
系列新举措指向农渔民新生活
“勤创工贸”的起飞,只是翔安区众多农渔民创业企业成功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开始,翔安区每年将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创业——优先照顾退耕退养群众承包、承租政府开发的市场、公寓、店面等,在企业融资、小额贴息贷款、环保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并对创业成功的给予10000元的创业补助费。
如今,在翔安区农渔民的口中,“针对性培训”已成为一个“热词”。翔安区介绍,他们根据农渔民不同年龄段举办各类不同培训班,如青年开展叉车、创业等培训,中年人开展电动针车、电瓶车等适合家门口就业的培训,今年以来,共有24期电动针车、“1+1”创业等培训在翔安举办,758人从这些培训班走出,怀揣着一技之长迈向就业市场。
接连出台突破性优惠政策破解农渔民转产转业难,翔安区一直在努力。在今年年初出炉的翔安区民生保障“新十五条”中,“加大社保补贴力度,实现老有所养”、“加大培训补贴,提高技能助就业”、“多措并举,营造创业条件和氛围”、“扶贫济困,提高最低生活水平”等一系列新举措,指向的都是翔安全区退耕退养农渔民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