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8月8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驻区记者:
王元晖
●驻区时间:
2010年10月起
●主要职责:根据翔安区的发展变化及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进展,用新闻报道等方式反映该区的成就、经验和不足,并为翔安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8月7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是立秋,可大嶝岛的天气却丝毫没有和秋天“沾上边”——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曾经在海边赶海的渔民已不见踪影。
千百年来的小渔村看不到渔民,并不是因为“热”。新城建设的步伐推进到这里,这片海域的功能也在迅速转换,放下赖以生存的渔具,他们有了新的身份:退养渔民。
作为大嶝退养渔民的一员,46岁的陈雪莹迎着第一缕朝阳,早早地来到离家只有三分钟路程的“永旋珠秀”手工作坊上班。她和16名与她有着同样境遇的姐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晶莹剔透的珠链,雕琢在崭新的待售女装上。这些此前数十年基本上都浸在海边滩涂里的手,原来也可以这样灵巧而娴熟!
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工人的她,忘不了自己刚刚放下渔具时的那种失落,也忘不了自己走进“翔安区服装缝纫培训班”时的那种兴奋。在经过近半个月的系统学习之后,26天前,原本对缝纫技术一窍不通的陈雪莹,拿到了国家认可的服装缝纫工的初级证书。
今天,谈起人生中的这惟一培训,陈雪莹依旧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她说:“这个培训不仅不要交学费,每天还有102元的工资拿,你想都不敢想吧?”
事实上,这段时间,看着许许多多和陈雪莹一样的渔妇走进培训班,翔安区就业管理中心主任林辉玲也同样兴奋。他说,翔安区今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的不少举措都在全市开了先河,例如现在,区财政在给予退耕退养农渔民免费培训期间工资性补贴的同时,还会对带动就业的手工业作坊“巨额奖励”。
拉动这些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翔安区有一条无形而有力的链条。可以看出,它的终端,便是广大退耕退养农渔民的福祉。
站在服装缝纫培训基地的楼顶,大嶝岛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林辉玲的手指,突然停留在南部海边的一处施工工地上。顺着他的指尖往前看,“大嶝海鲜一条街”等字眼若隐若现。据说,这项民生工程今年年底全面竣工之后,至少还能让400位大嶝渔民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