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工程”搬进翔安112个村居。(张天骄 摄)
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蔡江沈
台海网(微博)8月1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一手拿着锄头,一手翻看免费借阅的《农业百科全书》,新店洪前社区46岁的康大叔昨天很惬意——翔安区“流动图书服务车”,把图书送到了他的家门口。今年以来,翔安已在马巷山亭、新店洪前、大嶝阳塘、新圩社区等村居举办多场“文化下乡”、“书香翔安”等活动,把“文化惠民工程”搬进全区112个村居。
翔安大力推动文化下乡,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掠影。事实上,在当前翔安区实施的“三个五”工程中,文化,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并将其作为惠民利民的一件大事办好办实,不断把先进的文化送进村镇社区,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农民朋友的心坎上。
加大投入
112个村居配套完善文化设施
不少人说,一个区域的文化实力,文化志愿者的数量最有说服力。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翔安已拥有文化志愿者735人、民间文艺社团5个、村民自办文化团队188个、表演人员6000多人。
与其交相辉映的,是另外一组数据: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翔安区财政已完成市级创建专项经费600万元拨付,区政府配套创建经费1023万元,各镇(街)自筹配套资金611.3万元,用于镇(街)、村(居)文化活动场所装修及设备添置。
如今,逾两千万元资金,为翔安区农村的文化腾飞,插上了新的翅膀。全区5个镇(街)文化站总面积12143平方米,设置率和达标率达到100%,全区112个村(居)文化室全部达标。文化设施全部按标准免费开放,其中区图书馆每周开放64小时,区文化馆每周开放60小时。
大力扶持
“一镇多品”形成文化特色
“山上阮厝后,年年花开红吱吱,山顶挽茶枝,山脚种果子……”激扬动听的闽南语歌声,曾在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现场久久回荡。演唱者不是专业演员,而是一群来自新圩的农家妇女。由于都带有“子”字,如今,“嫂子合唱团”和“汉子拍胸舞”、“孩子乐器演奏队”一起,被人亲切地称作新圩的“三子文化”。
不仅仅在新圩,今天,南音、象棋、舞龙舞狮、农民画、高甲戏、腰鼓、宋江阵等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特色品牌项目,在翔安区的各个镇街“遍地开花”。谈到这里的“一镇多品牌”,昨天翔安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局长王才能颇感自豪。他介绍,今年上半年,翔安进一步加大了财力投入,增拨专项资金80万元,提升各镇(街)特色文化项目的表演水平,在增加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的同时,使相关文化品牌的名气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