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大蒜丰收 孙爱国摄
古宅大蒜
助考生金榜题名
助古同安考生考上功名的,不只有古宅十八弯,赫赫有名的古宅大蒜也功不可没。
古宅一带村落,地处丘陵,隆冬风大,湿度较低,土壤疏松深厚,具有独特的自然小气候和地理环境,很适合大蒜生长。种出来的大蒜个个瓣大而饱满,皮薄呈淡紫红色,品质粘辣郁香。
对于长途跋涉身心疲惫的考生来说,大蒜成了他们提神醒脑、抵御风寒(北方天寒地冻)、考取功名的秘密武器:打瞌睡了,用蒜汁涂在眼皮上,揉揉太阳穴,立马精神抖擞睡意全无;遇风霜或感冒,咀嚼几瓣蒜头,浑身出汗,肚内如烈火焚烧,“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偈腊毒不能害”(《本草纲目》)。
考生们将“十八弯”视为“中举之路”、“成名之路”、“终南捷径”。大蒜助许多莘莘学子圆了功名梦想,被他们视为赴京赶考不可或缺的吉祥物和营养品,也因此声名远扬。
加上繁荣活跃的商贸,来往古宅的商人将古宅大蒜带到全国各地,古宅大蒜渐渐也有了一定的名气。过去,就有“北有山东蒜,南有古宅蒜”的说法。
古宅大蒜因其品质好,并有抑菌、杀菌、健脾胃等药用功效,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成我市主要秋冬季蔬菜品种之一,并风靡闽粤两省和港澳地区,甚至还出口到国外去。
新中国成立前,古宅大蒜栽培面积400亩左右。1980年以后,栽种面积迅速扩大,常年种植2000亩至3000亩。改革开放以来,大蒜种植面积扩大到l万亩,年产青蒜4500吨,蒜头700多吨。
2002年6月28日“古宅大蒜”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这是翔安区也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个以村名申请注册的特色农产品商标。
(戴舒静 摘自《三宝九品百味之新圩古宅大蒜》)
文/图 记者 戴舒静
通讯员 李虎平 王惠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