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店成名老渔村酝酿转身
刘五店,这个看似莫名的地名曾让很多人产生疑惑,外界的猜测很多。但是,这个地名远没有大家脑中想象的那么复杂。相传宋代时,刘五店即为渔村,元代设有驿站通厦门五通。明朝中后期,随着外贸的崛 起,刘五店成了繁荣的小集镇。据传,最早在这个港口渔村开设店铺的人姓刘,有五家店铺,因他经营有道,经商诚信,店铺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火。久而久之,人们记住了“刘五店”这个名字,随后将其变成了这个小渔村的代号。
刘五店村中有着一个并不容易被外人所知的具有渔村特色的避风港。在这个小小的港湾里,停靠着一艘艘小渔船,相互依靠,并成一排。辛勤的渔民常常在船与岸上之间来回奔波,将一筐筐海产品送上岸。
近些年,随着翔安区在整个海西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和海洋保护意识的深入人心,海域退养迫在眉睫。逐步从海水中走上岸的渔民,一边满怀深情地回忆着祖祖辈辈在这片海域上的点滴,一边自觉自发地摸索着他们的“陆地生存之道”。值得庆幸的是,充满智慧的刘五店人离开海水后,随即迅速转换了角色,找到了他们各自新的生活。
海域退养渔民找到新发展
近年来,海鲜大排档在村里遍地开花。退养之后,很多渔民做起了小生意,开起了小饭馆,发扬了这座滨海小渔村的特色。“每到节假日,很多周边的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来吃刘五店的海鲜。”刘老先生说,极具刘五店特色的海鲜佳肴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食客,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
翔安的虾苗畅销各地,时至今日已经占据了全国70%的比重。智慧的刘五店渔民看到了商机,合伙建起了虾苗养殖场,在村里形成了“虾苗一条街”。每年3、4月份,是虾苗养殖的旺季,忙碌的渔民们忙得七手八脚却喜笑颜开。淡季的时候,除了养些虾母产虾苗,其他鱼类也“入住”水池。
记者在一村民的养殖场内看到一只只肥大的龙胆鱼。“平时一斤四五十元,过年能涨到七八十元。”养殖场工人介绍,虾苗养殖业不仅赚足了虾苗的钱,还带动了村里另外的相关产业。因为虾苗交易需要大量的塑料薄膜袋,村里很多年轻人便投入薄膜袋加工生产中去,为村里的虾苗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自己觅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回归陆地的部分渔民转而干起了农活,荒废许久的田地里种上了胡萝卜,一心期盼着收获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小手工则成了村里妇女们的谋生之道,一把凳子、几根线,便能在这些巧手中变成张张渔网、渔袋。
在翔安的大发展中,退养之后的海域有了它的新使命,而离开海洋的渔民也慢慢找到了他们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