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记者 袁晓敏 陈佩珊)“打渔人家的长篙一点,多少岁月,匆匆又匆匆地流去。我的老木船,带不走历史。历史陈旧了我的老木船,祖辈和父辈,汗水和泪水,浸湿了长篙,浸湿了木船也浸湿了历史,一样浸湿了我,年轻的心。”几句描述渔家风情的诗句正是翔安欧厝的一个现实版写照。今天,让我们跟随晨报记者的笔触,去感受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欧厝。
站在欧厝码头,虽然天气有些阴冷,但古老的它繁忙依旧,一片忙碌的景象。在码头堤岸两侧,整排整排的木质渔船停靠在海边。海上回来的渔民扛着捕捞工具上岸了,质朴的笑容映衬在他们饱含沧桑的脸上,一边打理着自己出海的“战利品”,一边互相打着招呼。这就是欧厝,是距离金门只有短短两公里的一个渔村。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都以“渔”为生,这片海域也拥有厦门最大的“讨海船队”。
村民老王告诉记者,他还依稀记得小时候随着父辈们下海打渔的日子。天微微亮就起床,拿着工具到码头,乘着船出海。如今自己年纪也大了,下海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夜色降临,整个渔村就开始安静了下来,只能听到海浪拍打堤岸的声音,枕着波涛入眠。零星的灯光也衬托出村子的安静。不过,就在不远的对岸,仅一海之隔的厦门岛,那边的灯火绚烂却不时让打渔归来的人陷入沉思,有时又不得不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