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又写又画,才把病情讲情楚
印度学生回到同民医院驻厦大翔安校区校医院,见到了医生朱学东。通过记者翻译,医生告诉女生病情不是很严重,提醒她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我们这边的医生护士基本都不会英语,很难跟外籍学生交流。”朱学东告诉记者,厦大翔安校区有320多个外籍学生,其中能讲相对流利汉语的只有两三个。虽然他们都会讲英语,但是口音差异很大,特别是南亚国家的学生。朱学东会讲几句简单的英语,但根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
为了方便外籍学生沟通,学校给他们配备了生活辅导员。如果他们要去校医院看病,生活辅导员会陪同并翻译。但是,辅导员的数量有限,而且不可能24小时都待在学校。看病时可能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专用名词,没了翻译,医生和病人的沟通就比较困难了。有时候,遇到的外籍学生对一些生活常识也不太了解,前不久有个巴基斯坦学生来看病,医生和护士比划半天,在纸上又写又画,终于讲明白他的病情。没想到结账时,那个学生掏出的是巴基斯坦纸币,护士赶紧摇手,折腾了半天,最后找到了一个会讲英语的学生,才把事情解决了。
每天两名“翻译”,驻守校医院
朱学东说,医院和厦大校方都意识到了外籍学生“看病难”的问题。再过几年,厦大将会有更多院系迁至翔安校区,到时候外籍学生的数量也会更多,如何让学生和医生顺利沟通?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在医学院组建一支学生志愿者队伍,到校医院充当翻译。因为医学院的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比较熟悉,翻译也会更准确。
这个倡议发出后,得到医学院学生的热情响应,2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筛选有100多名学生成为这个特别“翻译团”成员。他们将两人一组,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10点,在校医院“值班”。
今年中午,这支志愿者队伍在校医院门口正式挂牌成立。校医院表示,未来将争取调一些懂英语的年轻医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