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27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在大嶝岛,“老建成”麻花很有名,当地居民称,“没吃过‘老建成’麻花,那就不算正宗的大嶝人”。居民们总结:“老建成”麻花全部用手工揉出,甜而不腻。“老建成”麻花创始人张建成也没想到,他的麻花居然成了大嶝人挥之不去的甜蜜记忆。
起初炸油条,“与时俱进”做麻花
张建成今年51岁,他最早并不是做麻花的,而是炸油条。他说,4岁时,他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经济困难,他无法去读书,小小年纪就开始“讨生活”了,不过,由于身体弱,干不动重体力活,就想到了炸油条,毕竟这是个相对轻松的活。
他炸油条完全是靠自学。买来几斤面粉,和上水,烧上一锅油,就开始在家做试验,开始时,不是炸得太焦就是炸得太老,经多番摸索,油条终于吃起来还算正常了,于是,他就搬出来吆喝。村民们也很捧场,都掏钱买。那时,他一天能赚三四元,比做重体力活还多赚一两元。
谈起那段经历,张建成笑说,当时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大家主要以吃饱肚子为主,好不好吃倒在其次,只要能吃就行,那时的生意相对好做。而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水平提高后,消费者的嘴慢慢变“刁”了,不仅考虑口味,还注重色泽。
张建成也“与时俱进”,炸油条之外,还衍生出了馒头、发糕、肉包、肉夹馍、麻花等。
张建成说,这些都是相通的,只要会一种,其他的就不在话下。
没想到的是,麻花从这些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了他的“金字招牌”,名声享誉整个大嶝,乃至翔安。
麻花甜而不腻,一出锅就被抢光
张建成的麻花有原味、蒜蓉和姜母三种口味,原味的最贵,一斤13元,这比大嶝岛上的另一家贵一倍多。不过,这仍阻挡不了食客们的胃口,每天麻花一出炉,基本都会被抢订一空。
昨天,记者去采访时,张建成正在做麻花,一条条麻花在油锅里翻滚着,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油锅旁已炸好三四盘,色泽金黄。
张建成让记者放开肚子吃。记者拿起一根尝了一下,甜而不腻,且很酥脆,入肚后嘴中留有余香。
张建成说,那一根根“扭曲”的麻花都是他用手拧出来的,一天要做好几千根。
人工保持美味,一天和面近万次
张建成说,为了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他曾经花几万元买了一台自动和面机,但买来后他就后悔了,因为机器和出来的面发酵不起来,炸出来的麻花和油条非常难吃,于是他退了货,重新用手和面。这件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机器再先进,也永远代替不了人的双手。
张建成说,他一个月要进一次面粉,一次进9000多斤,每次都把房间堆得像座小山。但用得也很快,他一天要和300多斤面粉,手一天要和近万次。
张建成说,他每天工作是从晚上8点开始的,先是和面蒸馒头、做肉包子和肉夹馍,到凌晨三四点后开始准备炸油条,到上午八九点,开始准备做麻花,一直做到下午2点左右,然后吃完饭睡觉。这期间,屁股都没沾座,长期干下来,经常腰酸背痛,“赚点钱真的很不容易啊!”
年纪越来越大了,张建成说自己干不了太久。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全部手艺都传给儿子,并将自己的招牌越做越大,让他儿子乃至后代不会丢饭碗。
文/图 记者 戴舒静 新闻助理 洪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