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体今年42岁,翔安内垵社区人,是一名有着30年经验的“老木匠”。他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10岁时就在家帮忙放牛,“放了两年后,我想必须学一门技术,将来才能养活自己”。而木匠是当时农村比较吃香的一门手艺,吴军体决定学木工。
巧合的是,一位亲戚恰好是木匠,父亲知道后,马上联系这位亲戚并支持他学。就这样,小小年纪的吴军体每天步行五六里路去亲戚家学木工活,“那时候很辛苦,只要师傅的眼睛瞪一下,就知道该干什么了,有时做不好,还要挨骂挨打”。不过,他忍了下来,而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 “没有苦哪有甜”成了他现在工作的格言。
吴军体先是跟着师傅干木工活,30岁时自立门户,在自家的房子搭起一间“木工坊”,成了周边村庄年龄最小的“老木匠”。因技术精湛,以前每家每户做家具或儿子结婚需要婚床,都会请木匠到家中做,许多村民要做家具时都喜欢叫他做。“那时候很受尊重,除了一天有五六十元的工钱外,还有烟酒伺候……比现在地位高。”
十几年前,木工活是比较耗体力的,什么活都要靠双手去做,而今,一些原始工具被专业机械代替,如切割机替代了锯,比较省力、省时间,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但一些尺寸和细小部位还是要靠人来掌握,而这就是体现木匠水平的地方。
体会过放牛之苦的吴军体,所有心思都放在改进技术上,做的木工活不仅质量好,还能“与时俱进”,颇受农村家庭的欢迎,一天收入高时有五六百元,目前的年收入有10多万元,他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读初中的儿子,“没有富爹妈,没有高学历,但只要肯努力,照样能在江湖混……”不过,由于比较辛苦,且学徒期没有工资,所以他目前一个徒弟都没有,对此他既无奈也理解:“谁都想过轻松的生活,传承不下去也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