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通过翔安区组织的这场培训,他们的就业前景可就豁然开朗了。据厦门路桥游艇开发有限公司介绍,按照行规标准,这些渔民未来如果上岗,刚当生手时,一个月可能领到两三千元,熟练以后一般是四五千元,如果能当上资深船长,那一个月很轻松就能拿到上万元。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翔安区第二期、第三期游艇驾驶培训也将陆续启动,而针对其他退养渔民,翔安区还将继续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实施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发放培训工资性补贴,促进翔安区渔民更快更好地就业,更加顺利地转产转业。
不仅仅在翔安,这些年,随着厦门渔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传统渔民,已经或即将告别心爱的渔具,这些人,涉及的是厦门全市沿海的30多个村落。因而,如何解决好这些渔民的转产就业问题,就成了我市相关部门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头等大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曾经“靠海吃饭”的讨海人,除了部分人当上游艇、电瓶车驾驶人之外,如今更多的则是走进工厂,开店创业。
农民摇身一变成“股民”
把目光从海边移向山区,今年,作为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在岛外的多个试点全面铺开。此举,使厦门的传统农民,摇身一变成为“股民”——他们不再“独自耕作”,而是通过手中的股权证参与合作社的选举、表决,监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为合作社的发展出谋划策。
根据有关规划,我市将力争在2017年之前,使每个被征地村都有一个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和股份合作产业项目,使它们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从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更多农民身份的蜕变。
本报记者 王元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