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伯今年75岁了,他依稀记得,粿印板是从奶奶手中传下来的。它长约30公分、宽约10公分,由一块雕刻着花样的底板和两块雕成不规则曲线的侧板组合而成。70年过去,板上的花纹依然很清晰,边缘也十分光滑,拿起来一闻,还能闻到淡淡的米糕香。
李老伯回忆,小时候,馋嘴的他总是喜欢看大人做米糕,做这种米糕时,得先选上等的糯米泡上一天,等糯米熟软了,晒干,再用小石磨手工磨成糯米粉,煮上适量黑糖水或油葱水,待冷却后,加到糯米粉里和成糯米团。依个人口味,可在糯米团加上捣碎的芝麻或花生,再将糯米团压入粿印板,印出一块块有花纹的米糕,最后上蒸笼蒸熟。经过反复揉搓的糯米团,富有弹性,吃点起来很纯香,Q劲十足,“虽然制作过程繁琐,但这美味完全值得等待”。
因为米糕做起来较麻烦,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做了,大多是做“炸枣”来代替糯米糕。李老伯说,虽然现在有些糕点作坊有做糯米糕,但口味和嚼劲都不如自己做的好。现在,李老伯也不做米糕了,但只要一看到这块粿印板,就会想起儿时那些喜庆的节日里,看着大人们做米糕的快乐情景和一起分享米糕时的幸福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