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各区报道  >> 正文

一块米糕粿印板 传了三代人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叶鹏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11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余健平 社区情报员 彭永勤/文 陈巧思/图)闽南一带流行用粿印板做的米糕,闽南语叫“果仔”,逢年过节,或婚嫁、乔迁等喜事,各家各户都会做上一些米糕,分给大家吃。家住翔安林厝社区的李老伯,收藏着一块做米糕的粿印板,岁数和他差不多大。虽然这块粿印板不值钱,但它承载了李老伯儿时印象中节日的喜庆气氛,他视之为珍宝。

  李老伯今年75岁了,他依稀记得,粿印板是从奶奶手中传下来的。它长约30公分、宽约10公分,由一块雕刻着花样的底板和两块雕成不规则曲线的侧板组合而成。70年过去,板上的花纹依然很清晰,边缘也十分光滑,拿起来一闻,还能闻到淡淡的米糕香。

  李老伯回忆,小时候,馋嘴的他总是喜欢看大人做米糕,做这种米糕时,得先选上等的糯米泡上一天,等糯米熟软了,晒干,再用小石磨手工磨成糯米粉,煮上适量黑糖水或油葱水,待冷却后,加到糯米粉里和成糯米团。依个人口味,可在糯米团加上捣碎的芝麻或花生,再将糯米团压入粿印板,印出一块块有花纹的米糕,最后上蒸笼蒸熟。经过反复揉搓的糯米团,富有弹性,吃点起来很纯香,Q劲十足,“虽然制作过程繁琐,但这美味完全值得等待”。

  因为米糕做起来较麻烦,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做了,大多是做“炸枣”来代替糯米糕。李老伯说,虽然现在有些糕点作坊有做糯米糕,但口味和嚼劲都不如自己做的好。现在,李老伯也不做米糕了,但只要一看到这块粿印板,就会想起儿时那些喜庆的节日里,看着大人们做米糕的快乐情景和一起分享米糕时的幸福画面。

相关新闻
南投名间乡受天宫11888斤超大米糕桃

台海网2月16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奉祀玄天上帝的台湾南投县道教重镇名间乡受天宫,“元宵米糕桃.万人吃平安”盛会,昨天上午循古礼开香揭桃后,8点整准时开始分送米糕桃与“呷旺来”的凤梨酥,排队人潮从庙埕一路绵延整条松柏街,热闹滚滚,超过5万人分享米糕桃沾福气。 据报道,...

高雄盐埕米糕城 朴实满足的怀旧口感

台海网(微博)11月16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高雄盐埕区从过往的繁华到没落,看尽整个高雄的时代变迁,但近几年因为整个文创产业的开发,加上旅游风气的盛行,其实每到假日的盐埕区又是人声鼎沸。在过去这边曾经是乌鱼捕捞及晒盐繁华为特色的地方,直到高雄港筑港完成,以港底泥沙覆盖成为海埔新生地。1928年高雄市役所迁移到本区荣町(即是旧高雄市政府位址),1960年代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