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12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记者 陈佩珊 见习记者 肖杰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街头的老照相馆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符号。在翔安大嶝岛上,有一个名叫郑水忠的照相师傅,50年来坚守着自己的老照相馆,记录着大嶝的发展与变迁。
郑老的大嶝照相馆在大嶝岛家喻户晓。没有宽敞的店面,没有醒目的广告,只有一副写着“大嶝照相馆”的蓝色招牌挂在照相馆窄窄的边门上,经过多年风雨的洗刷,招牌的颜色已经暗淡。照相馆内的墙上挂满各种各样的人像照、风景照,照片中还镶嵌着几幅翻拍的古人笔墨。
1963年,战备紧张,大嶝岛处于战事前沿,驻大嶝岛的部队急需一个熟悉当地并且拍照技术过硬的摄影师为士兵拍照。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小学教师的郑老被部队选中,成为当时同安地区唯一一名进入部队拍照的摄影师。
由于当时摄影师匮乏,郑老每天东奔西跑,有时到一个营地里,一天就得帮300多名战士拍照,工作量十分繁重。在工作中,郑老也建立起与战士们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战士们不认识我,他们只知道我是个摄影师。不过每年我都会去给他们拍几次照片,时间久了,我们也就熟了。有些时候服役好几年的战士拍退伍照的时候,都会用力握着我的手哭出来。”前阵子,一名34年前在大嶝岛服役的上海籍战士回到大嶝岛观光,郑老就作为他的向导。“当时那种困难环境下培养出的友情,无论相隔多久,都不会改变的。”郑老感慨道。
年过六旬郑老对相机有着满腔热情,曾经陪伴过他的老相机,边角已有斑斑锈迹。郑老说,这些相机虽然很老了,但是现在还可以使用。他对自己珍藏的这些相机如数家珍,并叮嘱老伴:“有空的时候要好好擦洗擦洗。”随着时代的发展,郑老那些盖着布的老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胶卷单反已被淘汰。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郑老不但能熟练地使用电脑修改、传输图像,手中的相机也是紧跟时代潮流,更新换代。聊起新买的相机,郑太太笑着说:“活儿少了才买了好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