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21日讯 据新民晚报报道 编了68年的竹子,曾扎过11年宣传风筝。大嶝阳塘社区老人张金盾的竹编功夫,在大小嶝可谓首屈一指。但是随着海域退养的推进,大小嶝从事海上养殖和打捞的渔民越来越少,他们手上的蚵筛、竹篾等工具也日渐消失,张金盾成了岛上最后一个竹编师傅。
近日,他的故事上了央视9套节目。
文/图 记者 戴舒静
满屋都是竹制品
竹条在他手下有了灵性
张金盾的家在阳塘的村中央,十分普通老旧的一层海边农舍。昨天上午,记者走进他家,他正光着膀子坐在一把老旧的小凳子上,认真地编着蚵筛。地上放着好几个编好的竹篓,有抓螃蟹用的,有打渔用的,也有装紫菜用的。
“现在会编这个已经没用了,我就赚个喝茶钱。”老人笑得有些羞涩,一边说话,手上却没停。薄而长的竹条,在他手上仿佛有了灵性,在基本成形的蚵筛上游走。
在他的家里,最多的就是和竹编有关的物品。有一间屋,塞满了已编好的各式竹篓,在房梁上,横放着一根根剖好的竹子,这些都是编竹制品的原料。
8岁开始学编织
产品卖到金门很受欢迎
今年76岁的张金盾,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竹编。这是他家的祖传手艺,几代人都以此为生。别看他当时年纪小,悟性不错,每天放学后帮父亲编织,没多久就掌握了编织技术。
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他读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了,之后全身心投入竹编行业,一编就是一辈子。当时大小嶝养殖业和捕捞业十分发达,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相关作业,对蚵筛、鱼篓等工具的需求很旺,张金盾的活每天都干不完。
他编出来的竹制品质量非常好,现在还在使用的一个放竹编工具的篓子,有30年历史了,虽然看上去比较老旧,但是质量好得没话说。
据说,20年前,金门和大嶝的居民在小范围内有民间贸易活动,他编的竹篓深受欢迎,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