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井先穿巷 寻找之旅充满诗意
要看井,先得穿巷。通往这口双圈井的小巷的名字也十分吸引人,“卖布巷”、“三恒巷”、“书院路”……每个名字都包涵着浓厚的市井和文化气息。
卖布巷,可谓是上一辈老马巷人的共同记忆,这名字至今还在被当地人沿用,即使小巷的名字已被官方正式更改为“市场巷”,即使你徜徉在其中看到两边的店铺几乎没有一家跟卖布有关,但一问周围老人,大家都会告诉你,脚下踩的就是卖布巷。
一名老者说,卖布巷的名字并不是自古就有,它之前叫深沟,因为当时当地有一条露天的排水沟贯穿老马巷居民所住的房前。后来,由于这一带人流量比较大,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氛围,小巷两旁都开起了卖布的商店,久而久之,外面人就称呼这里为卖布巷。
不过,随着后来马巷商业街的日益繁荣,卖布巷这一带的人气日益回落,卖布的摊子也收起了不少,因此,卖布巷的名字就有点“名不副实”,到了近几年,便被政府统一改名为市场巷,因为它挨近马巷市场。
但是,巷子两旁的店依旧对外营业着,它们都是一些有着一二十年的老店了,有卖五颜六色的童装的,也有卖“大龙银抓”(银箔纸钱)的……市民从其中穿过,仿佛搭上了时光机,回到带有童年记忆的小商品市场。尽管生意清淡,但店主们也安于享受这份闲静。
还有一条巷,叫三恒巷。它的由来,则跟“三恒”是当地陈姓的灯号有关,是当地陈姓的一个主要聚居地,很多老人和外地人都聚居于此。
书院和宫庙 马巷人的“朝圣之地”
要看到老井,还必须穿过一条小路——书院路,这一定跟书院有关。还真是,附近有间书院,清同治六年(1867年)所建,名叫舫山书院。
据说,处在闹市边的舫山书院是典型的闽南明清古建筑,规模较大,原先主要培养参加科举考试的童生,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书院便改成了近代学堂。后来此处一直作为办学场所,甚至还开办过幼儿园。
当年舫山书院的学员绝大多数是来自贫苦阶层的子弟,地下党人曾在书院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许多学员接受革命思想后,纷纷投入大革命的洪流。如,《小城春秋》作者高云览先生也曾在此任教,并创作了后来被广大读者所赞许的《小城春秋》的雏形《前夜》。
时过境迁,这间书院依旧在育人之路上发光发热,它现在成了当地老人大学的所在地,也给马巷居民提供了一个感受老马巷浓厚文化氛围的“朝圣之地”。
在这里,老人们每天都在读书看报,下棋跳舞,安享着幸福的晚年。时不时互相来个小攀比,看谁家的孙子孙女今年高考成绩比较高,考上了哪所名牌大学。
在舫山书院对面的观音宫,同样也是马巷人的一个“朝圣之地”,虽身处马巷公园旁边,但观音宫却有如偏处一隅的神奇仙境,“出淤泥而不染”。它的门口是一尊三四米高的“滴水观音”,安详地注视着马巷公园广场上的众生。庙里面则佛乐轻奏,香火缭绕,虔诚祈福的人不绝如缕。
踱步宫庙细看端倪,观音宫的建筑精致,有石雕、木雕、瓷砖雕,雕刻了历史故事、人物、花草、鸟鱼等。门口的“不二堂”为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的字体。观音宫内最吸引人的一道独特风景是对联,如:不欲不私可趋乐土,二心二德难进法门;“眼慈心静观世界,暮鼓晨钟警醒世人;“心明佛性一尘不染,泉水洒禅堂万象皆空……不仅丰富,而且切情切理,富有禅意。
一名来此祈福的阿嬷说,观音宫的菩萨十分灵感,所以它的香火异常旺,尤其到每年观音菩萨诞辰,更是人潮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