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没有“火炬”,就没有今天翔安的局面。而“火炬”在翔安的布局和快速壮大,正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厦门东部开发,着眼“全市一盘棋”的整体部署。另一方面,分析翔安固投的增加,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全市性的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翔安,也正是大幅增长的背景。
全面迎接“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时代,翔安区借势而上。在翔安大道西侧长约3.6公里沿线,翔安已经启动企业总部会馆片区建设。巷北四期、市头三期、内厝片区一期、银鹭三期C地块和新圩东寮二期等5个地块的开发建设,启动区域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翔安工业区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抓紧规划和招商,这不仅将加快做强产业发展的链条,同时带动的是整个新城的快速崛起。
翔安,正在从一个底子薄、基础差的区域,展现出“后发”优势,让落后的厦门东部,一举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36个月的流程砍掉一半
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大背景,怎么让同样的一批“人”,做出不一样的“事”?
在翔安区委书记陈永裕眼中,“解放思想”和“创新机制”,始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于是,找差距,学先进,四场全区性的“提速增效”会接连在翔安召开,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也接连展开。
翔安干部少,整个区直机关只有280多个公务员,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指挥部模式应运而生,全区重组完善了区重大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了六个指挥部(管委会)和五个办事机构,形成拳头抓落实,把握关键求突破。区委常委和区级领导均挂钩到各指挥部(管委会)作为责任人进行协调和推动,推动工作、抓落实的力量大幅加强,经济建设加速推进。近日,内厝镇创下一个新速度: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000亩从项目启动征地到清表交地的任务。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翔安区连续三次压缩项目审批时限。有人算过,以固有的流程,一个工业项目从引进到投产,至少要36个月,光是征地,一般就得一年。如今,曾经铁打不动的“36个月”,已经被缩短为18个月。而此前“交地”的时限,也从12个月转化为如今的6个月。审批程序由“串联”改“并联”,提高的是项目落地效率,缩短的是企业与政府的距离。
同样,一批建设中的“难点”一项项破除。以西滨村为试点,翔安在征地拆迁中探索了新模式,拉近了与百姓期望值的距离,西亭路、翔安东路、滨海东大道(隧道至澳头段)、舫天路2号桥等4条断头路被迅速打通。
5加2,白加黑。这些,对于翔安区的建设者来说,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2012年伊始,翔安便拉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化效能建设年”活动的帷幕,“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创新机制、提速增效”,翔安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