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打造的古木船下水。袁晓敏 摄
吴知识的这项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袁晓敏 摄
台海网7月23日讯 据厦门商报报道 (记者 袁晓敏 实习生 林国超)20日正午,在一片喜庆的爆竹声中,一艘长12米、重8吨的古船在翔安新店霞浯社区古军事码头成功试水,这是翔安霞浯造船老师傅吴知识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精心打造的。
翔安霞浯古船坞曾经是闽南一带繁荣的造船基地,据载曾为郑成功、施琅打造了大量古战船。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打造古船的传统技艺历经沧桑,人才逐步凋零。目前,在曾经繁荣数百年、造船厂集群的古船坞,造船技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今年50岁的吴知识是目前该码头古法造船技艺惟一的继承者。
老吴说,他的造船技艺是祖传的,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 “我十四岁就开始学造船。”吴知识告诉记者,他已经造了近40年的船,少说也有几百艘。“现在往返鼓浪屿和轮渡码头的一艘大旅游船也是我带队去造的!”
曾经繁荣的古船坞历经沧桑,在现代先进造船技术的冲击下,以及古传统技艺的流失,目前只剩下吴知识的一家船坞了。面对孤零零的船坊,吴知识觉得有点孤单。“能打造古福船的人已经很少了,现在这里就剩下我一个了!”他说,厦漳泉地区目前造船厂本来就不多,老师傅更是屈指可数,掌握古福船技艺的师傅大都已经年老,却鲜有人传承。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显得很惆怅,眼睛不自觉地看了看刚造好的木船。
老吴说,他也曾经收过几个徒弟,不过都受不了苦,后来不干了。造古船得师傅言传身教,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往往教会一个徒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很多学徒都没有耐性。
“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传统手工造船过时了!”他说,诸多因素,使得原本繁荣的船坞逐步衰退,传统造船技艺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对此,他有点担心,目前想招收个学徒很困难,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传统技艺可能面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