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毅是老百姓眼中的“贴心城管”。
台海网7月14日讯 据厦门日报13日报道 二十年的城管之路,酸甜苦辣,他一路走来,无怨无悔。
从岛内到岛外,从市区到乡村,他默默前行,从不言退。
昨天,他在工作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不是英雄,他所做的,只是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应该做的。
他叫张少毅,翔安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新圩执法中队副主任科员。不过,老百姓更多地,还是把他称作“贴心城管”。
出身行伍当城管
正是有了那份特有的坚毅,张少毅这一生与城管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兵入伍前就在厦门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工作,1995年1月从空军部队复员后,本可以和其他战友一样,进入厦门航空公司上班领一份高薪,可他毅然再次选择了城管,回到了他熟悉的岗位。
由于设立翔安新区,在市城管监察大队工作9年后,2004年5月,张少毅愉快地服从市局调配,来到翔安区执法局工作。面对新组建的区执法局,面对岛外新区行政执法工作的空白,他和市局下来的16位同事一起,一切从头开始。熟悉社情民意,摸清执法环境,巡查发现苗头,坚决查处违建。在没有协管员的一段时间里,他和同志们一起上街劝导和纠正占道经营,拿着铁锤进村拆除违建。在划分责任片区时,他主动挑起管理任务较重的马巷镇亭洋、城场、琼头、窗东、井头等10多个村(居)的执法工作。他带领小组成员,坚持早宣传、勤巡查,不知疲倦地奔走于镇、村(社区)之间,与基层干部沟通,与违建户谈心,竭尽所能帮助住房困难户、危房户申办有关手续。
为人谦和、低调,工作认真负责。这是昨天张少毅在接受采访时,留给记者的最直接的印象。事实上,这样的形象,早已刻画在众多村(社区)干部群众的心里。正是因为他对城管工作的执着和热爱,张少毅多次被评为市城管执法系统先进个人、区政务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2010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等级评定为优秀,荣立三等功。
勇拔违建“硬钉子”
2008年6月,组织上将其调任新圩行政执法中队第二负责人。新圩镇在翔安最北面,社情和执法环境相对复杂。在第一次拆除旧新马路两侧的群体性违建时,就被几十名不明真相的村民和社会青年围攻。面对砖头棍棒的威胁,虽然被扔得满身泥巴,制服也被扯破,但他没有畏惧,毅然站出来严辞劝说,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执法行动最终顺利完成,有效控制住了公路两侧二十多处违建的蔓延势头。
2010年,新圩镇被列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之后,利益诱惑更大了,各类违法建设和矛盾纠纷也多了。同事们介绍,面对繁重的任务,张少毅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与队员同巡查,同执勤。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性的加班加点,食无定时,泡方便面充饥是常事。因而几年下来,得了严重的胃病。
胃在绞痛,他却从不吭声,出门时吃点止痛药,又冲到了拆除执法第一线。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他经常早晨五六点钟就带领协查员提前到岗整治乱摆摊点和占道经营,晚上整治夜市、违章施工,一直忙到深夜才休息。
四年来,张少毅成功化解群众纠纷近50起,被群众称为“贴心城管”。而另一方面,面对违建“钉子户”,他敢于碰硬,面对困难矛盾从不回避和退缩,多次依法依规组织强制拆除,拔掉了一颗颗违建“硬钉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全中队人员劲往一处使,四年来共查处违法建设案件403起、拆除违法建设241处,有力地震慑了非法建设行为,也为新圩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
危急关头勇救人
军人本色以及对城管事业的满腔热情,在张少毅身上结合,化作面对困难和危险的那份担当。
2010年3月,在组织拆除某村一违法建筑时,当事人手持打火机要点燃液化气罐试图阻挠执法。张少毅不顾个人安危,迅速冲上前控制住当事人,拿走液化气罐。在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解下,一场危机得以化解,违建顺利得以拆除。
很多同事都忘不了2011年7月29日。这一天,新圩行政执法中队会同镇相关单位组织对3处违法建筑物实施强制拆除,张少毅主动请缨担任拆除组组长,亲自带着“截割手”上场作业。当截到第8根立柱时,钢架搭盖忽然向一侧倾倒,张少毅不顾个人安危,将“截割手”往搭盖之外推,并大声呼喊“同事快跑”,自己三分之二的身子却被顷刻倒下的钢管、钢架压住,造成右大腿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有人说他傻,可躺在病床上的张少毅,面对组织的探望,却平静地说:“危险时刻,只要来得及,每一个人都会站出来。”俗话说,伤筋动骨至少一百天,医生建议他最少要休养半年。但养伤不到3个月,他在家就呆不住了。考虑到中队人少,新圩小城镇建设的保障任务又重,他拖着那走路都略微带拐的右腿提前回到中队,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危险不退缩,这就是张少毅。“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我热爱我的工作。”他的话简单朴实,但却掷地有声。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蔡江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