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商旅不绝
“古宅十八弯”位于翔安新圩古宅村的后壁山,以不规整的块石、卵石铺成,长约1公里左右。因为蜿蜒向上,前后共有十八个回头弯,因此也被村民称为“古宅十八弯”。据文史专家称,这条古道是古代通往泉州的必经要道,也是重要的商学捷径。因为古代交通十分落后,很多学子赶考都经过这条古道去泉州,因此,古道商旅不绝,经济也十分活跃。
据称,当年解放军解放泉州后,国民党为防止解放军乘胜追击解放同安,就在同安与南安交界的小盈岭等地布重兵严加看守,没想到解放军从“十八弯”这条古道杀来,犹如神兵天降,打了个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顺利解放了同安。1984年,古道被列为同安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年代久远,但目前保护得非常好!”新圩镇宣传委员洪双顾称,因为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条古道至今也没有被湮没,因为其保存完好,成为很多市民前往旅游和感悟之地。为了进一步对古道加以保护,并发挥旅游效应,古道即将进行改造。目前,设计基本完成,正在立项走程序,预计年内可以正式开工建设。
维持古道原貌
洪双顾说,根据设计,古道将维持原貌,并延伸至村庄。在原有进古道的道路基础上,在村庄内重新规划设计道路,形成人车分流的双入口,然后建设集中式停车场。自入口开始,结合原本古道旅游资源,沿线设有车行入口石木牌坊、村口仿古式村亭、展现古典祭祀文化活动场景的长亭广场、摩崖石刻景观、半山观景挑台,沿途设置“古道花径”、“枫岚叠嶂”、“古泉含翠”、“奇松迎宾”、“竹语旎风”等弯道景观节点,特别在山顶设计文曲书院和魁星阁等标志性景点,为游人提供祈福和寄托夙愿的文化场所。“市民登山后可以休息,可以养性,还可以学习历史文化。”他说,在与泉州交界处,还设计“古”关隘口。
从山脚至山顶大约两三公里,对现有人文、自然资源的整合利用,增设相应配套服务设施,深化历史文化内容并融入景观中,实现遗址保护与观光游览相结合,并对现有植被进行局部优化、改良,运用适地适景的设计手法,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新建景观与原有景观的高度统一,将古宅十八弯打造成为与众不同的旅游亮点。市民可以来休闲健身、登高览胜、怀古志今、祈福还愿,成为一个山地体验公园。此外,在新圩镇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下,与周边的大帽山三角梅园、甘露寺古刹、太子灵宫等一系列文化景点连成一片,成为市民文化之旅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