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各区报道  >> 正文

盐工50多年写词编剧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薛洋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3月2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学清 通讯员 黄培真 朱毅力 文/图)尽管满头银发,但身板挺拔、声音洪亮、满面红光,翔安新店镇珩厝社区的王泗水看不出已有78岁高龄。

  其实,王泗水烟抽得很凶,“以前每天两包,现在不敢,已经减了很多。”他说这是54年来常常深夜伏案搞创作养成的习惯。

  和珩厝社区的大部分男人一样,王泗水多年来一直从事艰苦的晒盐工作。盐田上的烈日暴晒、海边的狂风大雨锻造了他粗犷的外表。可是,他有颗细腻的心:每当夜深人静,他灵感迸发,便披衣下床,一手执笔、一手点烟,再斟上一壶高粱酒,在烟雾缭绕和微醺中,一首南音的词或一部高甲或芗剧小戏就此挥就。而此时,天也亮了。放下了笔,他又扛起盐铲出门去了……

  追溯起自己的编剧爱好,王泗水无限感慨:“我在家里排行老大,责任很大。我的三个弟弟后来都上了名牌大学,而我1949年小学毕业就去做工了。当年部队来驻扎,常常跟我们村民联欢,我就向他们学跳舞、扭秧歌啥的。看到我跳得有模有样,他们就想招我去部队文工团,但我不能去,我得帮忙养家糊口。但这更激发了我的文艺兴趣。我向村里的老人学了很多顺口溜,念得多了,自己也开始编。后来就派上了用场,帮村广播站编些顺口溜、三句半,宣传各种革命政策。之后,我有意识地到同安文化馆去学习提高。1958年,我开始写小戏。第一个小戏是配合新婚姻法写的,讲述新人结婚的故事,剧本拿去给村里的宣传队表演,让同姓不结婚、反对包办婚姻的思想更好地深入人心。剧本写得多了,同安的、厦门岛内的剧团,也都常常来邀稿。”

  1985年,王泗水凭借一部《争牛》的小戏,参加了由中国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全国农村业余戏剧创作评奖,荣获“丰收奖”。《争牛》讲述农村承包改革,因分农具分耕牛时,没分公平而发生的纠纷。这部戏语言生动活泼,闽南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王泗水平常认真细致观察生活的结果,“平常我把看到的、想到的素材记在脑里,写到时自己就会跳出来。”他说。而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他也一定要自己先体验一番才下笔,比如获厦门文化局颁发的小戏创作一等奖的《分水礁》,讲的是金门和大嶝渔民冲破海上禁区,冒着被子弹射杀的危险互帮互助,并渴望正常往来的故事。为了写这部戏,王泗水跟着渔民出海,体会他们的恐惧和艰难。

  王泗水写剧本全是因为浓厚的兴趣,报酬很少。“但我就是喜欢写,写完,笔放下,心情太好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