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神扶写的书,名叫《吕塘风情》,这本书记录了翔安区吕塘村900多年的发展史,是翔安第一本“村志”,5年前出版后,不仅受到本村村民的喜欢,“而且我今年11月下旬去台湾参加洪氏宗亲祭祖活动,带了30本过去,帮那里的两个宗亲找到了老祖宗,他们也很喜欢啊,30本书被‘一抢而空’啊”。
一位农民,为何如此痴迷传承民俗?他又是如何想到写书的?洪神扶说这跟他的身世有关。尽管父辈给他起名“洪神扶”,但老洪说自己早年家境贫寒,读书不多,生活很苦,从没有“神”来扶助过自己。上世纪90年代,在农机站工作的他,大胆倡议发展土方机械产业,并带头贷款买工程机械,到处揽活挣钱,“几年下来,我们村拥有100多部各式的工程机械,村民们就这样富裕起来,吕塘也赢得了‘八闽机械第一村’美誉”。
然而,村民们腰包鼓起来后,对一些老祖宗的古训却不记得了。“他们只想着赚钱,不知道忠、孝、节、义,也不知道吕塘的族群发展历史……我心里很着急。”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年轻人轻松地了解这些东西呢?2000年,吕塘村部分干部去深圳考察,带回来的一本书触动了洪神扶,“那本书叫《南街村的故事》,记录的是南街村的发展历史,当时我就想,我们吕塘也可以写一本书啊!”
于是,从2002年开始,洪神扶耗时三年,查阅了大量资料,写就了《吕塘风情》一书,该书厚达93页,图文并茂,突破了族谱的拘囿,按照方志体例,记载了该村7姓的宗亲血缘、人物事迹,演绎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刻录了吕塘人拼搏奋斗的脚步。“原来我是准备全部自费出的,样稿出来后,村委会和老年协会的人看了,主动替我出了三万块印刷费。”
《吕塘风情》出版5年多来,洪神扶并没有自满,最近又在到处找材料,计划出续集,“吕塘,那弯弯的脊梁,一头连着远去的历史,一头连接着憧憬的将来,村庄的人们永不停歇,这就是故乡吕塘……这是《吕塘风情》里我最喜欢的一首词,也是我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