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各区报道  >> 正文

翔安:南音象棋宋江阵 文化品牌响当当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李睿嘉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工地,热火朝天。

  宋江阵表演。

  【核心提示】

 

  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

 

  曾经从事过文化管理工作,现是新圩镇党委书记的叶晓东认为,在小城镇建设中,“经济是形,文化是神,要形神兼备。”

 

  从新圩的文化现象开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遍布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任重道远。但新一届的翔安区委、区政府,正在下硬功夫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南音:传承“天籁之音”

 

  象棋:马巷有“棋王”

 

  昨天上午11点,郑雨水的家传出琵琶南音声。朱正元、潘天乞两位老师傅正在教一个徒弟。徒弟叫朱雅雯,18岁。

 

  其实,郑雨水,71岁,是养蜂人,听懂蜜蜂翅膀振动声音的他认为南音是天籁。看到南音这个音乐活化石的式微,老郑出钱支持南音人生存、发展。

 

  郑雨水说,与南音结缘主要是她女儿。他的女儿从小跟邻居学,后喜欢南音,技艺高强,唱得好,成为南音出名艺人。女儿、女婿、亲家都是南音爱好者。老郑就捐钱支持马巷振声南乐社发展了,被“封”为“老板”。

 

  老郑现在是厦门市南音研究会副会长,他说,这次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南音有望迎来发展的机遇。

 

  本月底他们受澳门南音社邀请参加“澳门国际南音大合唱”,下个月初准备参加市第十四届南音唱腔比赛。南音,也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中国四大古乐之一。历史悠久的南音保留着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南音和其他戏剧种类一样,受到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冲击,演员、观众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重。在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越来越淡薄之时,郑雨水父女俩却情系南音,热心支持马巷南音社的发展,并在财力和物力上支持南音社,自己掏钱买幻灯、买演出服装,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培养南音新秀,在当地传为佳话。

 

  郑雨水的女儿郑青青在200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南音大会唱,获得优秀演唱奖,这是大会设立的最高奖。郑青青在马巷南音社担任教师,培养年轻的“接班人”。

 

  文化的传承,在郑雨水家得到体现。郑雨水从小教儿子郑一泓走中国象棋,现在郑一泓是福建棋王,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一人能同时对5人走盲棋。

 

  如今,老郑刚搬进新竣工的、有电梯的马巷文化艺术中心4楼办公,南音社、象棋室在该中心都有演练场所。

 

  当前,按照翔安区提出的打造“一镇一品牌”的文化规划,马巷重点发展南音和象棋。

 

宋江阵:“铁脚王”担任总教练

 

  企业家:要求员工学武术

 

  作为60年来第一支赴台湾表演的大陆宋江阵团队,翔安区内厝镇莲塘宋江阵去年4月结束为期11天的交流行程返厦。

 

  有别于以往以村民为主力成立宋江阵,2009年5月重新组建的莲塘村宋江阵,主要依托莲塘村本地企业家林良菽的公司,而且是“80后”小伙子小姑娘,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操练各种武术招式。据了解,翔安区将以内厝镇宋江阵为试点,让内厝镇宋江阵与厦门一家工贸公司合作,具体由区文联牵头,以企业、内厝镇莲塘村为依托,成立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走文化资源与企业资本融合之路,对宋江阵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除了文企联合传承宋江阵外,为了担负起保护、传承和发扬“宋江阵”的任务,目前,翔安区文化活动中心还以彭厝学校为宋江阵的培训基地,聘请著名的“铁脚王”陈永辉担任总教练,于每周一、三下午,为当地的学生免费传授武术和宋江阵的阵法。

 

古道:倾听远去的声音

 

  新校:感受新文化的脉动

 

  昨天,记者探访了翔安新圩镇古宅村十八弯古道、内厝镇的“同民安”,倾听远去的文化脚步声;感受即将到来的新文化脉动——位于翔安新店镇的厦门大学新校区。

 

  十八弯古道,这条古道修建于宋代,是古同安通往泉州的重要商学捷径,赴京求功名的必经之路。一走进古道口就被眼前的风景所吸引,这里三面环山,溪流纵横,古道用青石铺就,道中古松苍翠,枫树挺拔,不远处赫然竖着一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据陪同的新圩镇干部介绍,在新圩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已将古宅十八弯列入文化旅游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结合现有人文和自然资源,将古道打造成集休闲健身、登高览胜、怀古志今、祈福还愿为一体的山地体验公园。新店镇的厦门大学新校区,塔吊林立,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未来,这里将是翔安新城文明、新文化的主要摇篮。建设者介绍说,他们将要建造一个体现生态文化理念的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翔安新校区的建筑文化将继承和发展厦大原有校园的文脉和历史特色,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充分借力老校区有形和无形资产,以提升翔安校区的文化品味。此外,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南方基地落户新校区,成为支撑全球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基地。这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而且必将丰富了翔安新区的文化内涵,也将成为翔安新文化的摇篮,将翔安新城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建区8周年,具有千年深厚人文底蕴的翔安,文化产业的GDP正在蓬勃发展。大嶝岛战地旅游文化、海岛休闲渔业文化、银鹭企业文化、大帽山农场文化,闽南传统非遗文化的表演,闽南饮食文化,孩子校园文化……这些独具闽南特色的文化精神,无不成为强力推进的翔安跨越发展的文化根基和信心之源。

 

  文/记者 林森泉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蔡江沈

  图/杨保卫 张天骄

 

  【记者观察】新城的灵魂

 

  翔安区8岁了,幸遇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犹如一个刚入学孩子,遇到读书的好时机。

 

  翔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曾东生说得好,我们不仅需要一座饱含当代建筑文化艺术的钢筋水泥城市,同时也需要一座富有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意的闽南新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证明,文化始终是一个城市可传承的灵魂脉动。

 

  文化灵魂、文明脉动与载体、肌体是相互依存的。

 

  城市文化的繁荣始终附着在城市兴旺上。新机场、翔安大桥、轨道交通,未来还有金厦大桥;300多米高的地标建筑、全省最大的人才安置房、厦门大学新校园;几十家品牌房地产在翔安造城,品牌企业,纷纷进驻……翔安新城框架已拉开,愿景在望。

 

  翔安区委书记陈永裕表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区委区政府要立足新起点,突出翔安特色,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创新,促进翔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为翔安新城市注入多元文化,丰富两岸同胞精神新家园。

 

  因此,我相信,不远将来,翔安一定会应验司马迁在《史记》所言:“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相关新闻
沈海高速翔安出口附近两辆货车发生追尾 一人不幸身亡

台海网1月15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车司机被死死卡在车里,随后消防、交警等部门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肇事的是一部蓝色小货车,被其追尾的则是一部厢式大货车。因为高速上车速较快,撞击瞬间,后车的驾驶室严重变形,后车司机被卡住。现场遍地都是撞击产生的碎片。   消防官兵用液压破拆器破拆开驾驶室,救出被困司机,急救人员随即上前检查,不过此时男子已没有生...

厦门翔安:村美民富风尚新

台海网1月14日讯 据光明日报报道   走进厦门翔安锄山村,村口到村中溪道路两侧栽种着100棵香樟树、50棵红花三角梅、8棵非洲茉莉花、3000株黄蝉,让人“眼花缭乱”。每天傍晚,总会有数十名呼吸了一整天清新空气自驾游的客人,提着从农户那里买来的菊花茶等农产品,恋恋不舍地离开海拔500多米的内厝镇锄山村。晚霞,映红了其身后一群农民的笑脸。   锄山村是厦门翔...

翔安区委、区政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取得突出成绩

台海网1月6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我市最年轻的行政区,翔安区提出,教育不仅要补短板,更要创品牌,而且有信心实现“弯道超车”。   翔安区核心竞争力提升,教育水平的提升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翔安区委...

翔安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去年空气质量排名全市第一

翔安一直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图为南部新城。   台海网1月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站在横跨东坑湾的马新大桥上,点缀在海面的下潭尾湿地尽收眼底。这里不是翔安的制高点,但是远方被勾勒在湛蓝天空下的高楼大厦乃至路面上飞驰的车辆,全都格外清晰。   昨天,又有游客在朋友圈里晒...

串起海内外乡亲浓浓乡愁 归侨女作家作品赏会在翔安举办

陈慧瑛在活动现场为读者签名。(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台海网12月31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怀远湖上碧波荡漾,红砖厝前三角梅摇曳怒放,冬日的暖阳让人倍感惬意。昨天上午,“那魂牵梦萦的地方”——《有一种爱叫永远》陈慧瑛著作品赏会在翔安区澳头文学馆举行。这一场别开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