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让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下快乐成长。
“胡须国”教学生学拍胸舞。
新圩嫂子合唱团。
台海网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核心提示】
文化底蕴深厚的翔安,不但保存着许多原生态闽南文化、保留着台胞族群原乡文化根源,而且在新城的建设中还不断将中华文化和闽南文化推陈出新。文化事业和产业成绩斐然,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新圩镇。
新圩有诙谐、憨厚、粗犷、豪气、奔放的“汉子拍胸舞”,还有成熟闽南语原声态的“嫂子合唱团”以及“孩子乐器演奏队”,被简称为“汉子、嫂子、孩子”三个载体形式,演绎着新圩古镇的文化自觉,成为新圩小城镇建设中三张文化名片。他们远近闻名,给男女老少带来快乐,成为翔安乃至厦门的文化品牌。
昨日上午,记者从新圩镇政府获悉,新圩镇的两支文化表演团“汉子拍胸舞”和“嫂子合唱团”,已被台湾有关单位邀请,今年春节期间要去台北参加表演。显然,这种雅俗共赏,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闽南文化,已经成为两岸同胞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是地方、越是民族的,越属于世界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子拍胸舞”,其表演团已经走向市场,成为我市庆典、酒店文艺表演、旅游营销表演的经典节目。中国第一支闽南语原生态的乡村嫂子合唱团,用她们的嗓音演绎那最悠远、最乡土的闽南语原生态歌谣。她们让新圩小城镇常日飘荡着歌声和音乐。目前,这支合唱团,尚未走向市场,停留在公益性表演上。但可以肯定,“嫂子”也会跟“汉子”一起出去走市场。我们相信,以非遗节目拍胸舞、结合闽南武功,拍成动漫故事电影走向世界,迟早会出现。
拍胸舞传承人“胡须国” 希望舞蹈走进课堂
古道边,老樟树,唐代开基,金柄村皆姓黄,灯号“紫云”,人丁繁衍海外五大洲。该村汉子许多人会跳拍胸舞。有一支30多人的拍胸舞表演团,闻名遐迩。团长是黄亦国,大家都叫他“胡须国”。他是拍胸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自幼习艺,从事拍胸舞30多年,成为团队灵魂人物。
58岁的“胡须国”,矮矮的、胖胖的,但笑起来很可爱很感人。他的家在金柄村,住在一栋3层小楼。一楼大厅,很有意思。观音、土地同一龛、置厅中央,神龛右边放着传承人证书、领导与他敬酒合影照片,一并香炉敬拜。他告诉记者,现在一年要表演100多场,已经从以前单纯的农村黑白事、佛生日祠堂庆典的表演,发展到现在进城市的星级酒店重大晚宴表演、企事业节庆开业表演以及公益性踩街、九八投洽会、海峡论坛、对外交流、慰问表演。
汉子们来自本村,都是种菜的农民。每次表演,呼喊一声,带上唱片和扩音机,包车前往。不用化妆,表演服装一穿,即使没有音乐,原汁原味的表演也可让人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胡须国”说,他们跟泉州拍胸舞不同,新圩拍胸舞的舞蹈动作更多样式,音乐更好听。这都归功于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归功国家二级作曲家叶美蓉教授,厦门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谢日新等艺术家的辅导和提高。“民俗的,闽南的,原生态的”,在艺术家的辅导和创作下,新圩拍胸舞得到升华和发展。
他偶尔到镇里中心小学,给30名有兴趣的孩子授艺,培养小学生学跳拍胸舞,希望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胡须国”有三个梦想:一是培训翔安小学老师,将拍胸舞列入小学的兴趣课,由老师平时授艺,培养后续人才和广泛爱好人群;二是希望村里有个练舞的场所;三是到更大舞台去表演。
嫂子合唱团 公益演出追求精神愉悦
黄玉兰,80后,金柄村人。陪同采访的镇干部说,她是嫂子合唱团的核心团员,夸她是“团花”。
2年前,合唱团刚成立,平时爱唱歌的黄玉兰就来报名。跟她一样,许多对唱歌感兴趣的已婚妇女也纷纷报名,于是56名从事种田、炸油条、卖面包等各种职业、平均年龄33岁的“嫂子”,每周两次到镇文化馆,跟市文化馆专业老师叶美蓉教授学唱歌。合唱团主唱闽南语原创歌曲《新圩嫂子爱唱歌》、《来相比》、《阮兜闽南》等歌曲。
黄玉兰说,参加合唱团的姐妹,家里经济都过得去,去年代表厦门到绍兴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节比赛,获得民谣组银奖,台下掌声雷动,那种精神上的感受大家都无法形容的。她说,这不是你今天挣多少钱能形容的。这些嫂子回家后,又教自己的家人唱歌,让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黄玉兰对记者说,现在,不少新圩姑娘经常打听,合唱团何时要扩招。考虑到以后有越来越多的未婚女子加入,因此,就用“新圩女子合唱团”。该合唱团主要靠新圩镇党委、政府和新圩商会企业支持,进行非盈利性表演。合唱团已经进行许多场的公益性表演,获得省市比赛许多荣誉和各界的好评。
黄玉兰说,她的追求就是让合唱团走向更大的舞台,同时带动更多的妇女参与文化活动,给更多的人带去文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