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各区报道  >> 正文

他用漆线雕“绘”出农民画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林连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漆线雕也能彩画,还画出翔安特色的农民画?厦门龙艺轩工艺品有限公司的郑文团就做到了这样的创意。2007年,郑文团创作的《漆线彩画》,用漆线工艺表现农村画,逼真传神,他也成了厦门有史以来制作漆线彩画的第一人。

  “农民也能干出一番艺术事业,翔安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农村画家多。通过各种渠道,我结识了许多农村画家,请他们传授传统的工笔画技艺,既提高了漆线雕工艺水平,又成功传承了翔安农村工笔画的传统。”郑文团介绍,他出身农家,自幼喜爱艺术雕刻,但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没有学艺术的机会。幸运的是,郑文团的家族从事民间木制雕刻工作,所以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过程。1998年7月从学校毕业后,迫于生计,在厦门湖里一家公司打工。

  虽然郑文团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始终不减,但苦于经济拮据,没有多余的钱去参加与艺术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于是,他就用打工挣来的为数不多的钱购买了与民间艺术有关的专业书籍开始自学雕刻的制作工序。每天除了工作以外,他都坚持花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简陋的宿舍里自学画画,每逢节假日更是足不出户,集中精力于钻研雕刻。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郑文团接触了漆线雕,就立即对漆线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把所有精力用于学习钻研漆线雕技术,并于同年7月成立了“厦门龙艺轩工艺品有限公司”。

  “漆线雕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少,漆线雕工艺面临停滞不前的困境。”郑文团下定决心,不断自我加压,在探索提高漆线雕技术水平的同时,力求创新漆线雕工艺。郑文团在对各家技法了解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吸取其中优点和长处,努力制作出一批风格各异的精品,如《五牛图》、山水、竹等作品都有比较明显的风格特点。2005年,郑文团参加厦门市旅游局举办的首届“厦门旅游纪念品征集暨评选”活动,他设计并制作的“海上明珠”荣获“最受群众欢迎的纪念品”奖项;2009年11月,郑文团设计制作的“文化翔安”、“和谐翔安”、“科技翔安”系列漆线雕作品荣获翔安十大旅游纪念品称号。

导报记者 顾留章 通讯员 黄培真/文 朱毅力/图

相关新闻
福建省“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揭晓: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获“特别贡献奖”

台海网12月2日讯 据厦门广电报道 近日,福建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获“特别贡献奖”。在颁奖典礼中,评审组充分肯定了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在全省率先实行专题询问全媒体现场直播,实现市级层次预算联网监督,推动保障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见效,同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外交活动等突出成绩,并赞扬其为建设法治中...

【两岸交流三十年·人物】心怀故乡山东的台湾“政坛名嘴”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福建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台海网1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福建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指导单位,福建法治报社、法制日报社福建记者站主办的福建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评选当天,评委会综合投票情况,经过专业审评、民主投票推选出了...

两岸交流30年·人物 高秉涵:我抱着的不是遗骨,是乡愁

台海网11月18日讯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49年13岁的高秉涵随逃难人潮去到台湾,不料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骨肉分离。直至42年后,1991年55岁的他才得以回到山东故乡探亲,但等待他的却是母亲的孤坟。高秉涵还是“幸运”的。许许多多的老兵在台湾孤寂一生,到死也没能再看到故乡一眼。为了达成老兵们的遗愿,这30年来,高秉涵一共抱...

福建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评选启动

台海网10月27日讯 (福建法治报记者 赵忻)“践行法治理念,彰显法治力量”,福建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日前正式启动。此次评选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福建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指导单位,福建法治报社、法制日报社福建记者站主办,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协社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政府法制办、省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