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厝准大学生受表彰后兴奋不已 张天骄 摄
“孙子考上清华啦?恭喜恭喜啊!”翔安,蔡厝,路边挖海蛎肉的村民连连向路过的洪恭水道喜。
“听说蔡厝出‘状元’了?厉害厉害啊!”几百米之隔的后村,几个喝茶的老乡互相打探消息,啧啧称赞着。
两个村,两群村民,讨论的是同一个、也是8月以来最热的话题:翔安又出了个“状元村”蔡厝。
而此前,提起翔安“状元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后村。“状元”数量,考上专科以上大学生数量,总分600分以上数量……各种数量,各种对比,“状元村”之争,正悄然上演良性的,愉悦的。
争“状元”
都出了清华学子
“热烈庆祝蔡厝学子蔡宗延考上清华大学”、“热烈庆祝蔡厝学子考出好成绩”,大号字体,醒目的黄色,这样“高调”的红布条出现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蔡厝,几十年来还是头一次。
这一次,蔡厝村出名了,方圆百里都知道,这里出了个翔安理科“状元”,689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7月29日,蔡宗延的录取通知书寄到蔡厝。很快,8月初,村里就挂出了6条红底黄字的横幅。消息不胫而走,成为这个夏天最热的话题。
“本来我要自己挂横幅的,后来村里统一制作了。”孙子蔡宗延是蔡厝考上清华大学的第一人,也让蔡厝一夜之间变成“状元村”,70岁的洪恭水很高兴。
“状元”考上清华,家里的长辈喜悦自不必说,其实也是全村人的喜事。现在,洪恭水坐在蔡厝南2号的家门口,不少村民匆忙经过,都不忘笑呵呵地道一声恭喜。
一声恭喜,抚平了蔡厝村民过去10年来淡淡的遗憾。原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蔡厝出的大学生就不少,同一时期,邻近的后村远远落后于他们。不料,近10年来,后村后来居上,不仅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更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出了两个翔安高考状元,都考上了清华大学。
郭东阳是后村的第一个“状元”,2005年以662分考进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水利部下属事业单位工作。2006年,后村学子郭兆淼再夺“状元”,以708分考进清华大学,去年考入美国伯克利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这两个清华学子,让后村赢得“状元村”的美誉。
“邻近的后村,高考成绩一直很好,这次我们村也被誉为‘状元村’,能为村里争光,我感到很自豪。”8月17日开学,蔡宗延已经买好了15日的飞机票,迫不及待要飞去清华了。
“主要是要把农村的教育提上去,名号是其次的。”听说今年蔡厝出了“状元”,夺取“状元村”美誉,远在北京的郭东阳祝愿,更多学弟学妹有信心和机会考上理想学校,看看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