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区以来,翔安区共完成了征地7万亩,海域退养12万亩,拆迁32万平方米,涉及20万退耕退养农渔民。为妥善解决这些退耕退养农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从去年9月开始,该区制定出台了促进就业和民生保障的“十大措施”,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翔安区将每年安排5000多万元,为全区50—60周岁的退耕退养农渔民每月发放保障性就业补贴。截至今年5月31日,已发放30个退养渔民社区、335个被征地村(居)民小组共20024人次,发放保障性就业补贴3982.52万元。
优惠政策推动农渔民转产
翔安区人劳局局长林大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翔安区“十大措施”实施以来,受到村(居)民的普遍赞誉,许多退耕退养农渔民成为了这一新政策的直接受益人。现在,只要符合条件的村(居)民无论是在工厂上班、自主创业,还是接受职业教育,都能享受到政府补贴,困难群体的资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
林大树介绍说,新区成立以来,特别是这几年来,区委始终坚持把民生作为第一责任,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新区跨越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的改善上。可以说,翔安区的跨越发展史,也是一部民生保障史。
2004年2月,新区刚成立不久,便出台了《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考核奖惩办法》;2006年6月,《翔安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规定》公布实施,仅用18天时间就组织了4000多人投保;2009年6月,翔安调整修订出台了《翔安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提高补贴标准;2010年3月,又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三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鼓励企业多招用本地劳动力……
搭建平台做好就业服务
近年来,翔安区不断加大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成了三个设施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其数量居全市各区之首。
从原来的每年举办3—4场招聘会,发展到现在每周三、四、五分别于巷北人力资源市场、火炬园人力资源市场、区人力资源大厦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全区北、中、南各有一个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服务格局逐步形成。
通过这一个个坚实的平台,企业与求职者实现了高效对接。建区以来,翔安共举办各类招聘会368场,24962家(次)企业共提供1070092个岗位,111992人签订就业意向。硬件设施的建设,不仅为需要就业的退耕退养农渔民、大中专毕业生以及来翔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规范、有序、经常性的求职平台,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翔安企业招聘吸纳人才的渠道,缓解了企业用工紧张的难题。
林大树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根据用工需求和本地劳动力的情况,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建立健全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将就业再就业的触角延伸到基层。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经济社会在发展,翔安的社会保障事业也在大踏步前进。林大树局长告诉记者,目前,翔安全民社保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由企事业快速向广大城镇和农村延伸。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8719人,医疗保险参保61709人,失业保险参保59016人,工伤保险参保58895人,生育保险参保58003人,分别比设区时增长了6.07倍、6.08倍、6.37倍、6.35倍、51.02倍。
这些数据有力地表明,近几年来翔安区社会保障覆盖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以来,翔安区的参保率逐年提升,实施当年参保率就达到97%,2010年更达到了99.07%,参保人数达225418人,参保人数及参保率在全市均名列前茅,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