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 梁张磊 张顺和 实习生 林宏达 ) 棵棵白菜总关情。昨天上午,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一列车队载着二三十位市民悄悄地开进了厦门最大的大白菜种植基地———翔安新圩面前埔村。
这几天,导报倡议的“下乡认购爱心菜”活动,得到读者的热烈响应,市民踊跃报名。昨天,虽然下着雨,但在导报记者的带领下,还是有不少市民冒雨驱车来到翔安,向菜农们购买“爱心菜”,以实际行动支持因白菜滞销而忧心忡忡的菜农。
经历了泥泞的村道、颠簸的乡间小路,车队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带着孩子下地采摘蔬菜,让孩子了解劳动的艰辛,从小培养爱心。”于女士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得知她下乡买菜,邻居们都托她带一些回去,为农民分忧,“能帮一点是一点”。
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远道而来的客人,给大家发了镰刀和袋子,下田收割大白菜去。一位农民大哥亲自示范,弯下腰割取那一颗颗包在老叶里的嫩芯,市民则认真观摩学习着。“原来白菜是这么长的,光看外面黄黄的老叶,我还以为菜都烂掉了。”读者吴女士说。农民热心地解释道:“有点黄说明不是化肥催熟,绿油油的、没虫子咬的,肯定是还有农药残留的。”据悉,这里的大白菜种子是从韩国进口的,且都用豆饼和草木灰做肥料,成熟前20天就停止喷药了,“保证收割时,农残降到最低值”。
合作社的社长郭防现场给大家讲解市场买菜的常识,“白菜帮子如果有粉末、菜叶子如果很硬,就别买,那是农药过量的标志”、“有虫孔的菜,是没什么农残的”、“菜外面的老叶子别掰掉太多,这样回家能多放些天”,读者们热情高涨,菜农们知无不谈。
雨越下越大,仍阻止不了读者们摘菜的热忱。尽管都成了落汤鸡,但洋溢在大家脸上的,都是开心的笑容。摘完白菜后,菜农还从另外一块地里运来包菜,以及从老远的小坪菜园里运来了西芹,送给读者,平均算下,每个人带回蔬菜将近40斤,花费却仅仅是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