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绽放,掌声雷动,8日上午,翔安区召开大会,隆重表彰2010年度为翔安税收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102户纳税大户以及在创品牌名牌产品中取得新突破的7家企业。
2010年,翔安区合同利用外资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指标的222%,实际利用外资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指标的142.38%,新批内资项目537个,注册资本人民币22.0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9.2%,同比增长59%;实际利用内资完成年度计划的316.5%,同比增长43.95%。
纳税大户走上领奖台
手捧熠熠生辉的奖牌,翔安区102户纳税大户代表们流露出自豪与激动。据了解,此次大会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在全区弘扬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增强企业创品牌名牌意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此外,翔安区还结合表彰大会召开镇(街)经济工作会,通报去年各镇(街)主要经济指标考核情况,下达今年指标分解任务,进一步明确目标,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各级各部门、各镇(街)在实施项目带动、扶持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过去的一年,翔安区夯实工业发展平台,深化“五帮企业”和走进服务千家企业活动,着力培育“百十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工业经济的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4家,其中51家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产销两旺,产销率达99.8%。同时,财税部门、各镇(街)密切配合,在支持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全年地税完成收入5.72亿元,增长68%;国税完成收入5.43亿元,增长42%;各镇(街)税收收入增长均在40%以上。
记者获悉,今年,翔安的发展目标更加引人关注: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第一季度,该区已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88亿元,比增3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5.8亿元,比增33.7%;财政总收入36837万元,比增60.7%;总体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
央企名企纷至沓来
伸出橄榄枝,引来金凤凰。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抢滩翔安这一海西经济的桥头堡,共享涌动在这里的无限商机。
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公司……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央企,如今对于翔安人民来说已经触手可及。这几年,翔安区围绕建设“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发展目标,在构筑“百十亿”产业工程过程中,一方面努力承接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的产业链规模,另一方面,注重对央企、名企的招商工作,研讨有针对性的招商新思路、新方法,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并形成了“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机制。
昨天,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入驻翔安的过程中,翔安区领导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公司入驻过程中的节点、难点问题,使项目顺利落地。为抓成效、促规模,促进企业在翔安做强做大,该区有关部门还协助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顺利收购集团内两家央企分公司,并顺利完成整合过渡工作,扩大了公司规模。
热情邀约,贴心服务。得知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公司有意来厦拓展业务的信息后,翔安区积极和对方接触,邀请对方参观考察,推介该区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不断完善的招商环境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该区领导还亲自带队到北京拜访首开集团,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沟通联系,树立了首开集团来翔投资的决心和信心。
出口创汇再创佳绩
记者了解到,2010年以来,翔安区进出口形势持续走好,实现大幅增长。截至去年12月,进出口企业215家(含火炬产业区),累计进出口额达70.90亿美元,同比增长59.3%。其中进口额40.50亿美元,比增65.9%;出口额30.40亿美元,比增51.3%。
记者昨日走进翔安区出口创汇大户“源水水产有限公司”,这家主营冷冻水产品、果蔬产品、鱼糜及鱼松制品、调味品的明星企业被授予“2008年度全国最具影响力罗非鱼生产企业”,其主导产品冻罗非鱼(片)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和“福建省用户满意产品”。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该企业出口额高达1.01亿美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
这家企业的成功,只是翔安区出口创汇再创佳绩的一个小小的缩影。215家企业的共同驱动,为翔安新区引来了连绵不绝的资金流、信息流。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翔安区将紧紧围绕打造“五大基地、一座新城”和“百十亿”产业工程的目标,抓住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契机,坚持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双轮驱动”,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全力以赴,确保完成今年招商引资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