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9日起,翔安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谋发展大计,共绘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0年,是翔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该区紧紧抓住海西建设加快推进和我市岛内外一体化全面实施的重大机遇,凝心聚力促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3亿元,增长3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5.6亿元,增长68.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2亿元,增长32.9%;财政总收入15.1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8407元,增长10.8 %。
解读翔安区《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不难看到,一幅幅产业飞速发展、新城火热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绚丽画卷,正在厦门东岸徐徐铺开。
产业发展 魅力翔安更具活力
一年来,翔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总数达184家,有51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全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510万元,扶持34个科技项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市级香制品研发设计中心和超细纤维合成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被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申请专利达235件。
在工业经济迈开大步的同时,翔安区的第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去年,翔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13%。其中旅游业特别值得关注。该区推出了海岛、人文、山地三大主题十条旅游线路,大嶝英雄三岛旅游区等“十大旅游项目”也在加快开发,大、小嶝已成为市民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地之一。数据显示,去年翔安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3万人次,增长46.2%,旅游总收入突破6亿元,增长35.6%。
去年也是翔安现代农业全面优化提升的一年。闽台高科技种苗引繁示范园区一期投产,小嶝海岛“渔家乐”荣获“福建省水乡渔村”称号,大帽山养鹿场、东寮岩后咖啡园等“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村村有品牌、户户有收入”的新型农业模式逐渐形成……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化高优农业蜕变。
统筹城乡 配套功能日趋完善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号角,在翔安大地吹响。去年,翔安新城建设全面拉开,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社会配套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城市综合体、商务办公区推出招商。万科、首开、中骏、明发等品牌地产相继进军翔安。文教园区市政配套逐步完善,为五所高职院校3万多名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新城在崛起,旧镇也在深刻变革。记者了解到,该区2009年度的13个重点村和老区山区村建设已通过市级验收,2010年9个项目进展顺利。去年,该区还大力改善农村交通设施,累计完成41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新增农村公路52公里,养护农村公路269公里。
2010年,翔安区文明创建再创佳绩,顺利通过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检查。去年,该区启动了郑坂、莲塘等四座清洁楼和朱坑环卫基地建设,规范整治汇景商业街、翔安南街等户外景观,“四绿”和“绿包村”绿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新增绿地面积70多公顷。值得一提的是,山头、茂林、锄山等6个村居还荣获“福建省生态村”荣誉称号。
项目带动 “五大战役”火热推进
接连落户翔安的重大项目,正在成为拉动翔安新一轮腾飞的强力引擎。去年,翔安始终坚持以项目带动促产业发展、促新城建设、促统筹协调,完成“五大战役”项目投资81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16个项目完成投资18.01亿元,一批项目相继开工、竣工、投产,形成了“规划一批、储备一批、上报一批、建设一批”的良好格局。
福厦高速铁路、福厦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翔安大道、324国道市政化改造如期竣工,滨海东大道、翔安东路等扎实推进,马新大桥、大小嶝陆岛交通码头改扩建开工建设……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完善了翔安对外交通道路网架,进一步提升了城区发展配套功能。
翔安区科学发展的累累硕果,吸引了滚滚而来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该区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力促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仅去年,就有央企葛洲坝六公司等18家企业入驻五缘湾翔安商务大厦,87家企业登记入驻马塘乡村商务区,翔安全年合同利用外资超1亿美元,完成计划的2.3倍。
民生保障 和谐新风温暖人心
和谐,是翔安又一魅力元素。
去年,翔安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年共投入财政资金4.3亿元,增长26.5%。此外,该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在顺利推进,经费供给由财政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年增投入845万元。
这一年,文化体育事业亮点纷呈,“新圩女”合唱团荣获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民谣组银奖,《美丽的厦门翔安湾》喜获全国大型展评活动作曲一等奖,翔安农民画等特色民俗文化得到挖掘和培育。
这里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还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该区大力推进社保安民工程、就业惠民工程、创业富民工程和慈善助民工程,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年支付953万元,惠及3720户9670人,全区24472名60岁以上居民每月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200元。
2010年的工作成效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