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庙会其乐融融。
庙会上的面人摊子。
车鼓弄,人群欢。
新春佳节期间,翔安香山迎来了连接厦金两岸情谊的庙会,香山庙会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乡土艺术、厦金民间亲情借由庙会得到了展现与交融,悠久的历史文脉与源远流长的宗亲血脉再次得到凝聚和弘扬,这一和谐欢乐的现象正是由于当地的地理人文和历史渊源而形成的。本报记者走进庙会,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核。
庙会荟萃民俗艺术
初春的香山,借着正月初六春和日丽的好天气,为一大早赶着上山的香众们平添了一份煦暖和惬意。路上游人如织,车水马龙,遥遥望去,金碧辉煌的庙堂殿宇与苍翠山林掩映成趣,由心底里散发的喜悦之情洋溢在众人的脸上,连脚下疲乏的步伐,都不由得轻快起来。
在香山岩宫庙前的大广场上,在欢闹的氛围中,也为两岸民俗艺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展示与交流的舞台。各种民俗艺术在这里汇集成了一个大飨宴。公背婆、车鼓弄、点灯红、宋江阵、腰鼓阵等阵头舞动起了民俗的喜庆和欢乐。而广场四周各种乡土艺术都尽情地在施展自己的声色。布袋戏、歌仔戏、唢呐队、腰鼓队各自迎来了最喜爱它们的围观者。从金门来参与庙会的黄先生告诉我们,在庙会上看到的这些乡土艺术阵头和金门在喜庆时所展演的一模一样,只不过香山的这个庙会显得更加热闹和喜气。黄先生的一位老朋友在现场中还找到了另外一个知音,那就是在庙会中的南音演唱,他忍不住和翔安的弦友来了一个客串,由翔安弦友操弄管弦,他清清嗓子,一曲《望明月》迎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民俗牵系两地亲情
在采访中,翔安民俗专家张再勇先生向我们叙说了香山庙会的由来。他说,香山庙会源于香山上的香山岩,香山岩是供奉清水祖师的胜地。传说中清水祖师是药神和雨神,曾经来到香山为金门和厦门的民众祈雨、治病,所以备受百姓崇拜。香山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由于香山濒临大海,历史上的两岸民众早就互有播迁,民俗相同,清水祖师信仰已经在金门、厦门之间形成了一种民间共有的民俗文化信仰。因此,每年正月初六为纪念清水祖师诞辰日举行的香山庙会,更把厦金民间亲情紧紧牵系在一起,因为香山一带的东园、东坂等村庄与金门的沙美、青屿等村庄都有亲戚关系,两地的亲人经常会借由共赴庙会的机会来到香山会亲访友。
我们在庙会上遇到了一位年近八十高龄的黄阿婆,她是东园村人,谈到香山、金门的交谊,她兴奋地告诉我们,为了参加庙会,她初五下午便开始入山,晚上宿在庙中,她发现一起留宿的同伴中竟然也有金门乡亲从金门特地赶来,为了等待凌晨敬第一炷香。交谈中她回忆道,以前的金门乡亲在这天都是在凌晨摇着舢板而来,停在香山的古码头内,把金门产的贡糖、高粱等糕点带来与香山的亲人一起分享食用。而今,高粱已经几乎不再做了,但仍会带贡糖过来。据和她一起过夜的金门乡亲说,虽然如今不再划船而来,但这几天天气很好,众多金门乡亲都赶着乘坐头班“小三通”客轮过来厦门,然后来到香山与亲人们共同祭拜,一叙情谊。
人文增美名山景观
香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是宋代大儒朱熹的过化之地。民间传说朱熹先到香山之后又跨海到金门,因此,香山、金门都是朱熹的过化之地。历史典籍上曾记载“朱子簿同时来游斯地诸山之草木皆香,乃改荒山为香山”,山上至今仍存明代所立“徽国文公祠”。《金门县志·沧浯琐录》记载:“朱子主邑薄,采风岛上,以礼导民,浯即被化,因立书院于燕南山,自后家弦户诵,优游正义,涵咏圣经,则风俗一丕变也。”可见朱熹对金门文化教育的重视。明代时金门后浦人许獬(号钟斗)也曾荡舟至香山,一路吟游而来,这位当年的金门才子更是写下了“层峦游不尽,拍手上香山。……日暮烟岚合,相看意未还”的千古佳句,为今日的香山更是增添了书香雅韵。而现在每年在香山举办的香山庙会,香山又成为了厦门、金门民间联谊的大场地。这份文化内涵由于民间依旧保持的纯朴人情而显得更加厚重馨香,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
在庙会上,我们在人群中巧遇了两位来自异国的青年人。通过交谈了解到,他们是厦门大学的留学生,分别来自克罗地亚和汤加。其中女青年名叫斯玛多,男青年叫丹尼尔,他们对庙会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他们说,庙会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乡土特色的最好场地,走进庙会,不仅深入地了解厦门的风土人情,还以最贴近的方式,感受厦门浓浓的人情味。这两位“洋朋友”不仅为乡土艺术的演出感到欢欣鼓舞,对宫庙的建筑艺术更是充满了赞叹……没想到,他们居然也入乡随俗,随着民众焚香祈祷起来,嘴巴里说的就是“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突然还出其不意地用闽南话说了句“祝大家新春快乐”,浓厚的洋腔逗得周边的人大笑起来,他们也跟着大家乐呵呵一起欢笑,真是共度新春,一起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