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谈起近年来的生活变化,内厝镇村民许明贵开心地笑了。以前,他和妻子在田里辛苦地耕作,收入甚微。去年村里土地退耕后,他和妻子相继应聘到翔安工业园区的企业工作,现在每年的收入也足够一家人丰衣足食无忧无虑了。特别是,今年过年,家里还拿出积蓄,买回来了一部小汽车。用许明贵的话说就是,“其乐融融,安居乐业。”这是对他生活的最好写照。
村民们富起来了,生活乐了,手头的钱充裕了,在物质文明不断富足的今天,翔安区许多村民和许明贵一样喜笑颜开。
翔安区农林水利局介绍说,2010年,该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07元,增长10.8%。近年来,翔安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初步构筑起了农民稳定增收来源的多元化机制,非农收入成为该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与2005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今后五年,将争取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预计到2015年达到1.5万元。
截至2010年底,该区已经发放保障性就业补贴金额1187.73万元,全区31个退养渔民社区、17个退耕村(居)民小组共10358人拿到了就业补贴。
记者了解到,此次保障性就业补贴的发放,翔安区被征地人员(被征耕地40%以上)和退养渔民中年满50周岁至60周岁的人员,都成了保障性就业补贴的受益对象,这些符合条件的农渔民每人每月拿到了政府发放的150元至200元金额不等的保障性就业补贴。
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实现增收。为了帮助更多的青年人实现创业梦想,翔安团区委积极建立和完善创业帮扶体系,努力构建“资金扶持+智力扶持”的服务青年创业模式,2010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7笔,总金额1791万元,贴息148.7万元,带动就业1583人。
此外,翔安区还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统筹发展集体股份制经济,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解决好退耕退养农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以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