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
定期举行招聘会。
建区至今,翔安已完成了近18万亩的征地和海域退养,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和退养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始终牵动着区委、区政府的心。昨日上午,翔安区召开区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区促进就业和民生保障“十大措施”的进展情况汇报。会上,区委书记吴南翔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责任、法治是第一保障”的执政理念,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退耕退养农渔民转产就业和民生保障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完成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的目标任务。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
“在自家门口就能找到招工信息,现在就业真是太方便了!”在外地打工2年多的新店镇洪前社区居民康胜利,通过基层就业信息发布栏上的招聘信息,应聘到火炬(翔安)产业区一家公司上班,年收入比在外打工增加近6000元,日子过得很开心。
据介绍,自去年翔安区正式实施《关于促进就业和民生保障的十大措施实施意见》以来,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多措并举,广开渠道,加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力度,共举办了55场招聘会,3523家企业提供了142933个岗位,现场签定就业意向7983人。此外,还鼓励辖区内各类企业招用退耕退养农渔民。组织召开友达、冠捷、如意等企业专场招聘会等,促进企业多招用本地劳动力。据统计,去年,翔安区企业招收被征地农民和退养渔民等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多人。
记者从该区人劳局获悉,巷北人力资源市场启用后,翔安区每周三、周四、周五都将分别在人力资源大厦、巷北工业区、火炬(翔安)产业区举办招聘会,同时,根据转移就业情况,不定期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如退养渔民、退耕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招聘会,为供需双方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再就业。
近年来,翔安区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以退耕退养农渔民、“4050”群体和“零就业家庭”等为重点,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准,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帮助。此外,还引进珠绣等家庭手工加工业,开发卫生保洁、交通协管等上千个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五年来,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9020人,培训总数98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