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前来厦门参加文博会的台北著名文化人士张鸿明等几位台湾民间艺术家,专程前往翔安内厝镇莲前院内社,进行两岸布袋戏文化探源。年已91岁的张鸿明老先生在探访中现场观摩了院内布袋戏:“一人笑谈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院内的戏联、演技、“加走头”揭开了两岸布袋戏深远的渊源。
一副戏联两岸情怀
院内社位于翔安区内厝镇中部,是莲前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又称院内社)。一进村口,一株枝繁叶茂的古树就向人们昭示了这个古村悠久的历史,而让这个古村扬名于外的,则是村民中代代相传的布袋戏艺术。
从台湾到厦门参加文博会的张鸿明先生已91岁的高龄,他是台湾民间艺坛的泰斗,当他得知院内的布袋戏(亦称莲前布袋戏)历史悠久,根连两岸,并有一些特殊的道具和演技,兴致勃勃地一定要前往探个究竟。院内社的乡亲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知音。
现在,闽台布袋戏唱的一般都是“歌仔戏调”,与其他地方布袋戏有所不同的是,院内布袋戏唱的是“高甲调”。在“弄戏”之前,还要有一个“仪仗亮相”的小仪式。仪仗上,一副戏联引起了张鸿明先生的关注:“一人笑谈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未曾弄戏,先上仪仗”是院内布袋戏保留下来的古风。翔安民俗研究会副会长张再勇先生说,这副戏联在院内布袋戏班中代代相传,已经传承了好几百年了。据说“高甲调”的布袋戏最早源自泉州,院内的布袋戏在演技和唱腔上师承泉州,有人称为“泉州派”,历史上,院内布袋戏的一些名师和有关门派到台湾传艺,使布袋戏在海峡两岸广为传播,台湾布袋戏根在闽南。台湾出现歌仔戏后,大部分布袋戏戏班用歌仔戏的曲调进行配音,追溯其历史,最初的配音也是“高甲调”的。
在观赏中,张鸿明先生忽有所悟,台湾的许多布袋戏戏班,其戏台上也有和院内布袋戏仪仗同样的对联,平常未究其根底,现在才知道台湾的布袋戏联也是源自于此。近年来,台湾布袋戏不断地改革创新,但戏联一直未变,正是这副戏联蕴含了台湾布袋戏艺人不忘本源的情怀。
“高甲调”布袋戏历史很悠久
院内社什么时候开始有布袋戏,谁也说不清。今年已87岁高龄的院内社布袋戏师傅蔡九水先生告诉我们,古村里布袋戏家传三代五代的不乏其人,他本人十岁学艺,至今已有70多年的“戏龄”了。他记得,他家从曾祖父之前的那一辈就开始表演布袋戏了,而且代代相传的就是“高甲调”。现在他也授徒传艺,他家这一门派至今已经传了五代。
据说,“高甲调”是布袋戏中古老的唱腔,后来闽南的许多布袋戏都是用“歌仔戏调”唱的,院内的布袋戏却依然固守传统,而且在演技上也有独到之处。演戏的师傅通常是双手同时操控布袋木偶,甚至可以一手操控两个布袋木偶,连演带唱,声情并茂。一个戏班连同乐手五个人就可以组成一台戏,可以演得很热闹,因此敢称“十指搬弄百万兵”。历史上,院内社有多个布袋戏班,在院内学艺,然后到金门、台湾演出的门徒很多。院内布袋戏班所用的布袋木偶也都是有来头的,大部分布袋木偶,都是历史上闽南布袋戏偶雕刻家江加走的“加走头”。
台湾的张鸿明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台湾布袋戏艺人也认为“高甲调”布袋戏可能比“歌仔戏调”的布袋戏历史更悠久。
做农活的手演活了布袋戏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现在莲前院内有很多人都会演布袋戏。戏班师傅梁欣告诉我们,院内社的布袋戏师傅可都是业余高手,他们平常在村里搞农业生产,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利用空闲时间学艺,老师傅传授绝活,平日里大家一起探讨,在演技上不断精益求精,名声可不是吹出来的。社里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六都要祭祀戏神——“田都元帅”,所有学戏演戏的人都十分虔诚。现在还流行一个特殊习俗,就是“送礼就送布袋戏”,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孩子过满月,亲人朋友就会请人表演布袋戏表示庆贺。就拿梁先生那个戏班来说,他们每年演出多达200多场。
现在,院内的布袋戏声名远播,许多师傅还一专多能,能演奏民乐,能唱南音。得知这一情况,台湾张鸿明先生还兴致勃勃地在农家里拿起一把琵琶,演唱了一曲《望明月》。他告诉我们,虽然久居台湾,但翔安是他的故里,他和一起来这里的台湾民间艺术家,已向院内有关布袋戏班发出邀请,请他们有机会到台北交流演出。
院内布袋戏师傅经常以戏会友,为婚庆添喜,为菩萨庆生,为添丁贺喜,为乔迁添彩……哪儿有庙会或者喜事,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在采访中我们还得知,最近正在争创翔安区文明生态村,莲前村党支部陈水源介绍说,在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他们将在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发扬院内布袋戏的传统特色,整合资源,创办院内布袋戏基地,演出精品布袋戏,让传统布袋戏蓬勃发展。
【链接】
见识“加走头”
在院内采访中,我们见识了一大批的“加走头”,共有三十多个。这些“加走头” 是布袋戏师傅梁欣先生收藏的。梁先生说,你们可别小瞧这些小小的木偶,它们可是民国时期泉州著名的木偶雕刻艺术家江加走的作品,由于其雕刻技术精湛,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木偶雕刻的艺术主要部分在头部,因此称为“加走头”。现在,对布袋戏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加走头”的珍贵。
梁先生对这些“加走头”珍爱有加,他饶有兴趣地指着这些“加走头”逐一给我们介绍,有“包青天”、“黑大花”、“花童”、“笑星”、“仙头”、“红猴”等角色,他说,一台布袋戏有时候需要六七十个角色,这些“加走头”仅仅是一部分。
我们仔细观赏“加走头”,但见每个角色的面部都富有表情,性格鲜明,神态生动。随行的小王特别好奇,征得同意她拿了 “仙头”,把手指伸进头部耍了起来,那“仙头”的双眼还能如真人般地左右转动,栩栩如生,真令人叫绝。梁先生接手过来,为我们表演,只见那木偶在梁先生的掌中自如地舞了起来,不仅眼睛 转动,嘴巴还一动一动的,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
梁先生收藏的这些“加走头”,虽然已经历经几十年岁月的洗礼,但保存完好,木偶的面部表情都还清晰可辨。现在闽台布袋戏班都喜欢采用“加走头”演布袋戏,这样更能凸显舞台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