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沈晓丽 通讯员 林瑞声)“这是继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翔安隧道建成通车、翔安新城建设后又一大利好消息。”昨日翔安区长柯志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兴奋地说,特区扩大到全市将有利于翔安新区加速开发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他认为,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对翔安新区的发展产生影响。
一是政策层面。岛外的基础设施投入、企业享受的政策也将和岛内一样,这有利于翔安吸引高技术人才到企业,有利于翔安的招商引资。特别是有利于新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断增强新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翔安对台对金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以预见的是,台商投资翔安将会升温,会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到翔安发展。今后,开放的翔安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此汇聚,推动翔安新区的跨越发展。
二是法律层面上。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对翔安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经济特区法规的适用范围也扩大到全市。“一市两法”终结,有利于政府政令畅通,改变特区内外执法标准不一,更好地保障市民的权利,对我市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
三是思想层面。跳出翔安看翔安,跳出翔安发展翔安。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将使得特区与生俱来的 “岛内岛外”概念成为历史,翔安新区将从更高的站位、以更宽的视野、在更大的平台来思考未来的发展。在一体化建设中,“岛内岛外”在制度、立法、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等方面必然迎来一个均等化的趋势,具有得天独厚区位、空间、资源优势的翔安,将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 “双轮驱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两化并举”的思路,更加主动融入全市的建设中来,改变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四高”标准促进翔安新区的快速崛起。
此外,大特区时代的到来,为翔安的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的改善,也创造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由于“岛内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许多民生政策的制订都会把岛内外划为不同档次,以至于养老保险、最低工资标准、低保福利等都存在相当明显的差距。随着一体化的实施,制度的差距一定会得到梳理和修正,基础设施的差度一定会不断缩小。拥有良好自然环境和较大伸展空间的翔安,将成为厦门又一个最宜居住、最宜创业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