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财经调查  >> 正文

厦门特区四十年:税惠助台企“破茧成蝶”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10月26日讯 据中新社报道 40年前的10月,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如今,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就位于当年的特区范围内。距离纪念馆不到600米的厦门台和电子有限公司,是最早进驻厦门投资创业的台资企业之一。

  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台和电子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新引进了自动化生产线等设备,员工从7000多人减至近3000人,产值却是以前的四倍。

  “能够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厦门市的营商环境是我们顺利转型的重要助力。”台和电子有限公司财务部课长罗红玲给记者展示了去年的“减税账单”,包括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约853万元(人民币,下同)、出口退税超7000万元等。

  “作为一类出口企业,我们还享受‘退税绿色通道’服务,两三天内资金就到账了!”罗红玲说。

  在厦门,像“台和”这样以外销为主的台资企业还有很多。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这些台企也不免受到冲击。

  深耕眼镜行业近30年的厦门虹泰光学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许真鸿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公司出口同比下降三成。当时,厦门税务部门主动联系他们,对企业开展多维度分析引导,帮助选择最优生产销售方式,令企业迅速稳住了出口。

  “这让我们恢复了信心。”许真鸿说,公司随即对研发中心追加投入几百万元,持续推动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

  厦门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厦台企以出口为主,为此抽调业务骨干组建精细化服务团队,以制造业企业为扶持重点,提供点对点辅导、多维度体检,为台企转型智造加码助力。

  为更好地服务台商台企,厦门市税务局还定期走访厦门市台港澳办、厦门市台商协会和厦门市外汇管理局等机构,联合举办惠台政策宣讲、共建台商信息共享平台、共筑沟通协作机制桥梁,创新推出厦门首条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

  从2012开始,厦门税务部门连续组织“台商税收讲堂”。对此,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家莹认为,税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政策解读非常及时,内容贴近台资企业的需要;透过讲堂了解政策,看到大陆的投资红利,成为诸多台商愿意长久深耕厦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台商台企抢抓机遇、持续发展,深耕大陆、增资扩产的信心不减。官方数据显示,厦门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10余亿美元,台企工业产值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来源:作者 李思源 陈海敏)

【编辑:朱延静】

相关新闻
厦门特区高颜值的文明嬗变

台海网10月26日讯 据厦视直播室报道 特区建设四十年来,厦门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文明城市创建的道路上树立起了新的标杆。从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到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四十年来,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把美丽、整洁、温馨融入到厦门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也把文明城市的理念植根在了广大厦门市民的心中。 1981年就到后...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集美经验”

台海网10月23日讯 据厦视新闻报道 1989年,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就是在那时设立的。几年后,集美台商投资区也被批准设立。由此,集美成为了两大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所在地。30多年来,集美与特区共成长,与台企同发展,不断在对台工作上先行先试,探索出两岸融合的集美经验。 1989年12月23日《厦视新闻》:杏林获批准...

厦门第一高楼见证“城长”力量

2019年,鹭江风光。图中最高的建筑,就是厦门目前已投用的最高楼——世茂海峡大厦。   台海网10月2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一位德国建筑师曾把城市天际线比喻为“城市皇冠”,他说:“一座城市不光要有街道、住宅、工厂、社区、医院、学校等躯体、肢体、毛发肤质,更要有一座高大的...

【与特区同行】湖里篇(四):不待扬鞭自奋蹄 书写“两高两化”中心城区新篇章

台海网10月21日讯 据厦视新闻报道 我们来看《与特区同行》大型全媒体报道。站在40年新的历史征程上,通过刚刚结束的湖里区第九次党代会,湖里区未来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可见,就是要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朝着经济实力持续跃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城区品质更优更高、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基层治理持续提升、开放发展更富成效等六个新目标,继续奋进。 夜...

【与特区同行】湖里篇(三):居民眼中的湖里之变

台海网10月21日讯 据厦视新闻报道 40年来,湖里区的巨变有目共睹,生活过得好不好?在湖里居住的居民最有发言权。从日常出行,到老人看病、孩子读书,40年来,涉及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湖里都有了最直观的改变。今天的《与特区同行》,我们来听听湖里的居民怎么说。 75岁的林振其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老湖里人,一直住在湖里区高崎附近。提起湖里的变化,他总绕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