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2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钟榕华) “固收产品的最好替代品”“年化票息15-20%”“赚了钱随时可以退出”……最近,一种由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雪球结构”收益凭证类信托产品火了,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眼球。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不能光看高收益,还需了解防范其背后的风险。
诱人的高收益率
雪球又被称为“雪球结构收益凭证”,是一种由证券公司、信托机构或财富管理机构发行的,底层资产面向合格投资者的场外衍生品。其收益率与挂钩标的的涨跌幅直接相关。挂钩标的一般是中证500等指数,持有期内,只要挂钩标的不大幅下跌,投资者便可获得约定的票息收入,而大幅下跌的标准通常是30%左右。
之所以被称为“雪球”,是因为此类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像“滚雪球”一样,只要市场不发生雪崩式下跌,持有时间越长,获利就可能越高。具体操作中,雪球产品会给挂钩标的设置上下两个收益率边界,分别是敲出价和敲入价,在持有期限内设置每个月定期日为观察日。
如挂钩标的在观察日碰到上方的价格边界价,称为“敲出”(获利结束);在期限内的交易日碰到下方的价格边界,称为“敲入”,若再次达到敲出标准,投资者获得票息收益,若触及敲入线不再触顶的话,投资者需承担下跌亏损。
此类雪球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往往能达到15%以上。相较预期年化收益率7%-8%左右的普通信托产品来说,这样的收益率是不是诱人?
除收益较高外,当证券市场处于震荡行情时,对“雪球”类结构化的产品有利。所以,此类产品自2019年开始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从代销机构销售情况来看,今年以来雪球结构金融产品销售火爆,参与的投资者越来越多。部分产品甚至一天售罄。
照样也有风险
然而,投资不能光看高收益,其背后的潜在风险也需留意。
日前,监管部门发文要求强化“雪球”产品的风险管控,提醒各证券公司切实加强相关业务条线合规风控体系建设。“雪球”产品被提示主要存在三大风险:投资者销售适当性风险、证券公司对冲不充分的风险、表内亏损风险。因此,要求各证券公司应持续强化风险意识:一是加强投资者准入及适当性管理,建立交易对手白名单准入制度以及在销售底层资产为雪球产品的资管产品过程中,严禁使用“保本”、“稳赚”等词汇诱导投资者购买或片面强调收益。二是证券公司需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那么,如何挑选雪球结构金融产品呢?中信建投提醒,投资者往往最关注雪球结构金融产品的票息水平,但仅按票息水平的高低来选择产品是不够理性的,投资者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挂钩产品的标的走势,与雪球结构金融产品的收益率直接相关;二是敲入和敲出条件的设定。敲入价格设定越低,产品提供的安全垫越厚,对投资者越有利;敲出价格设定越低,触发敲出的概率越高;三是产品期限的设定。产品期限越长,票息相对就越高。四是发行产品的券商资质,优先考虑资本金充裕、衍生品交易经验丰富的发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