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3月2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钟榕华) 一度备受瞩目的理财产品转让业务,如今又走入人们视野。近日,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相继宣布停止相关业务。银行业人士称,这与当下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等因素有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等方面都是理财产品转让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度颇受欢迎
购买理财产品,只要产品没到期,一般无法提前赎回。考虑到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一些银行推出了理财产品转让业务,即用户需要提前支取理财资金时,银行允许用户将理财产品转让给第三方,并为其提供相关转让服务。
理财转让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协议转让,转让方自行寻找到受让方,双方就价格达成一致后在银行平台办理转让手续;另一种是平台挂单转让,转让方将所持有的理财产品价格信息挂在银行转让平台,投资者自行挑选。
比如,在以某银行的理财转让平台上,“二手”投资者接手的理财转让产品收益率会比“一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出0.5%,因为客户转让的大部分都是一年前的产品。例如,当时的收益率是4.6%,如果之前的客户愿意把所有利息全部转让出来,“二手”投资人就能“捡漏”,还可以享受之前客户的利息。
对于“二手”投资者来说,可能会捡到便宜,而对于“一手”投资者,则可能是解决了其资金的应急性需求。也正因此,理财转让业务很受投资者欢迎,被称为理财“二手货”市场。
如今陆续下架
不过,如今这些“二手货”正陆续下架。
本周一,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将于2021年3月23日起,停止理财产品转让业务, 该行电子渠道(APP、网银)原理财转让相关入口界面将同步下架。
本月初,广发银行也宣布,因该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业务规划调整,将于2021年3月26日起,停止非保本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的转让挂单交易。3月26日前提交且未成功转让的委托挂单将于挂单之日起7个自然日内失效。而在更早之前,已陆续有几家股份制银行宣布停止或暂停了类似业务。
或与净值化转型有关
“由于资管新规,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多都净值型产品,而不是之前预期收益型那种固定的收益率,这样一来,产品转让收益率不好计算。”厦门一位银行理财经理说,这对银行的系统也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有消息称,银行下架理财“二手货”是因为这一业务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特别是投资者适当性缺乏必要评估。目前的银行理财购买要遵循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要求,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施行“双录”,以及严格的风险评估和信息披露,而转让平台有可能让不适合投资这种产品的投资者“上车”,从而损害消费者权益。
友情提醒
投资者不必抢搭二手理财“末班车”
尽管眼下部分银行尚未停止理财产品转让业务,但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不必抱着抢搭“末班车”的想法而去盲目投资,应根据自己投资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对流动性的需求等因素,购买合适期限的理财产品。还有,也要考虑银行会否在理财产品转让时收取费用,从而影响理财“二手货”的实际收益。
再比如,在转让平台看到某个高收益的产品后,先别急着卖掉原来的,去买高收益的,而要弄清楚这个“二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否是随行就市的,否则买卖之后反而可能会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