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余健平/文 吴晓平/图)经历了2010年的黄金时期之后,艺术品收藏市场犹如一条走到顶端的抛物线,一路下滑,成交量剧减。然而,让厦门业者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今年第四季度,艺术品市场反弹了,回暖了,而且势头还很强劲——— 秋拍捷报频传,过亿拍品超出想象;年底本地拍卖扎堆,成交率纷纷创新高。
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格局也有了新变化,中等收藏继续萎缩,“接地气”的“小玩意”和大师级作品却势头火爆;互联网“春风”刮得很猛,线上交易不再是“非主流”。
回暖 年底大型艺拍扎堆登场
12月8日凌晨,2016北京保利秋拍收官,共斩获28.3亿元。“我感觉,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复苏,并且回到了6年前的盛况。”刚从北京秋拍现场回厦的保利厦门总经理陈珊说。
6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从2010年的黄金时期,犹如一条走到顶端的抛物线,一路下滑,成交量剧减。2015年,艺术品上拍量大幅下跌30%,为史上最大跌幅,成交量也大幅下降20%,流拍率处在57%的高位,比十年前的流拍率高出16个百分点。
市场持续低迷,也让各大拍行越发保守,在今年秋拍开展前,几大拍行集体缩量,“原本一场准备一万多件拍品,直接砍到剩7000件。”一位拍卖界人士坦言,缩量达到了30%以上。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低预期的情况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出现明显的回暖,不仅活跃度上升,成交量也显著增长。
唐颂古玩城负责人陈来金表示,去年办个展览,现场非常冷清,但今年下半年,器物类的小型交流会忽然多了起来,收藏者、投资者活跃度也一下子起来了。
陈珊也透露,厦门保利的秋拍,全国各地买家很活跃,成交率超过九成。
博乐德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小北也有同感。她说:“今年去上海、西安参加活动,效果出奇的好,基本面上每家参展商都有成交,而且成交量还不错。再看今年秋拍,亿元级藏品频频出现,可见市场热度又回来了。”
分化 收藏市场现“哑铃形”新格局
“整体市场回暖了,但并非所有类型藏品都是正增长,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呈高大上和接地气两极分化。”说到如今的收藏市场,陈来金这样形容。
在本次北京保利秋拍上,一张清宫“醉驾图”以3.036亿元成交,齐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册页》以1.955亿元成交,张大千《瑞士雪山》以1.6445亿元成交,三件过亿拍品,众多超过千万元的拍品,高端收藏关注度“满血回归”。
同时,与动辄上千万过亿的大拍卖相比,今年以来兴起的“全民拍卖”、“大众拍卖”也毫不逊色。
比如,保利厦门今年举办了四场大众拍卖,博乐德艺术空间的西洋艺术品拍卖,日常能用到的艺术品占很大比例,价格也十分亲民,无底价和一两万元起拍的物件比比皆是。
但价值在几十万至几百万元的中等藏品,却急剧萎缩。陈来金坦言,以前这种中等藏品能占古玩城销售额的七成多,但如今还不如家具、手串吸引投资者。
一边是北京、上海、香港2016年各大秋拍的频传捷报,一边是“全民拍卖”、“大众拍卖”轮番上场,与价值中档的收藏品,形成了“两头热、中间冷”的“哑铃形”新格局,与原来中档收藏为主力的“橄榄形”格局截然不同,两极分化严重。
变化 收藏市场经历电商化“洗礼”
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变化,也没能逃过互联网的“洗礼”,如今更有从“非主流”逆袭的态势。
厦门的张雄艺术网,如今已在业内小有名气,3D艺术馆加上全国近3万个艺术家的加盟,吸引了全国15万的收藏会员,最高访问量达到1500万,每年线上交易额在8000万元以上。“线上交易是大趋势,互联网打破了展览的时间限制,降低了实体展览的空间成本,已成为我们的最大优势。”张雄艺术网相关负责人陈家心说,借助互联网占领艺术品市场,已是如今艺术品市场的常态。
导报记者发现,除了张雄艺术网外,厦门各大古玩城的普通店家,也纷纷开始耕耘线上市场。
郭先生是一位德化瓷收藏爱好者,几天前才刚从一场手机微拍中抢到一尊德化观音像。按他的说法,相比实体店买东西,微拍的价格更加实惠,而且还能节省很多时间。
陈来金也说,前两年,线上销售只是线下拍卖和交易的补充,但今年,唐颂古玩城约九成商户介入线上交易,线上的交易额也已经占到古玩城销售总额的70%以上,他自己经营的“掌拍”中,新面孔也越来越多,开发了相当一批新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