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在观察杂交水稻。
谢华安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百姓都能吃饱饭、吃好饭”,并为之整整奋斗了55年。
1956年,谢华安报考龙岩农业学校。1972年,他调进三明市农科所,开始了杂交水稻的育种生涯。水稻育种需要“温床”,海南岛因其热带气候成为首选。上世纪70年代,谢华安常年奔波于福建与海南之间,开展杂交水稻育种。有时,在海南一待就是大半年。他借住在海南当地农家或生产队仓库,时常要提防蚂蟥、毒蛇的袭击。常年早出晚归的无规律生活,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
1980年,他的科研团队育成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为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奠定了里程碑。自1986年起,“汕优63”推广面积连续16年居全国杂交水稻首位,至今累计推广9.4亿亩,增产粮食700亿公斤。“汕优63”还被东南亚各国大量引种,被誉为“东方神稻”。
“汕优63”奠定了谢华安在水稻育种乃至农业科技界的巅峰地位,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Ⅱ优明86”杂交稻在云南示范亩产1196.0公斤,打破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2005年至2011年,由他主持的超级稻、再生稻和航天水稻研究,有5项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谢华安现任省农科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在,年逾古稀的他,仍在福建各地的试验示范点和海南等地奔波。因为,他要用满腔的热忱和全部的才智,投身到一生钟爱的广袤大地和水稻育种事业。
(载自8月21日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