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特尔在草场上。(新华社发)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乡)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1955年出生,是被当地牧民视为英雄的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他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放弃回城的机会,留下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脑子活又勤劳,1993年他被推选为嘎查党支部书记。
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的萨如拉图亚嘎查,437.5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沙多土少、植被稀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牧区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大量扩展牲畜养殖头数,使得草场放牧过度,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许多牧民不断躲避沙窝子搬家迁徙。
廷·巴特尔急在心里。1986年,他卖掉自家的60只羊,买回铁丝网,圈起300多亩草场,第二年收获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并逐渐扩展为“划区轮牧”的养殖方式。
1998年,廷·巴特尔又率先示范,把自家的200多只羊全部卖掉,养起了150多头牛。“一头牛四条腿,五只羊20只蹄子。”他说,牛吃过的草场留有较高的草茬,羊却往往连草根都要刨食,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极其严重。
廷·巴特尔号召群众“将羊改牛”。2002年春天,嘎查牧民纷纷卖羊买牛。此时,廷·巴特尔又根据自家草场的承载能力已开始“减牛”,保持了60头左右的养殖数量。
目前,萨如拉图亚嘎查83户牧民将过去的2万多牛羊,减为4500多头牛、不到1000只羊;全嘎查人均收入由2002年前的7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15000元,已连续数年高于全旗及全盟平均水平。为此,当地牧民逢人便夸廷书记的“蹄腿理论”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富了牧民,绿了草原。
由于牲畜数量的大幅减少,萨如拉图亚嘎查境内的牧草高达1米多,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每年夏季都吸引来成千上万的旅游观光者。于是,廷·巴特尔因势利导鼓励牧民搞旅游业和奶食品加工,并经过自己试验成功后帮助群众搞起生态渔业养殖。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