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一个短短600多字的文件,何以深刻改变中国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一个短短600多字的文件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能够发挥多久作用?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2年12月4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3周,中央八项规定出炉,对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彼时一些人对它的贯彻执行效果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曾有群众担心会不会是“一阵风”;一些党员干部也不以为然,认为“风头不久就会过”。

徙木立信,锻铁成钢,时间给出了答案。十多年来,全党上下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成为许多人发自内心的感慨。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要长期坚持。”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在贵州和云南考察期间,总书记对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随着学习教育的开展,八项规定这张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将越擦越亮。

以上率下,以身作则

“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2012年12月4日,在审议通过中央八项规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作出承诺、发起号召。

就在八项规定出台20余天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晚上在县城一家经济型酒店用餐。酒店餐饮部经理回忆:“四菜一汤都是本地家常菜,还特意交代不要上酒水,十个人一桌,吃得很干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地方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次考察调研,总书记都对安排方案亲自把关,不搞刻意设计,尽量安排紧凑。轻车简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察实情、重实效,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调研的鲜明导向。

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住临时板房;在福建古田同基层代表共进午餐吃红米饭、南瓜汤;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正值高考,亲自叮嘱“考生优先”,必要时可调整行车线路;在北京、河北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一天横跨两省市、七处考察点,中午就在车上短暂休息……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行动作无声的号令、以身教作执行的榜样,为全党改进作风提供了强大动力。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作风历来是引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是人民群众观察党风的重要窗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以身教者从。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竿子插到底”,已成为作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

建章立制,动真碰硬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八项规定是党中央立下的铁规矩,决不能不当回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坚定不移做好工作。”

2017年,党的十九大闭幕仅3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对相关内容进一步作出细化完善,提出更高要求。

2022年,党的二十大闭幕仅3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一项重要议程即是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十多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持之以恒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一条条规章环环相扣、落细落实,一条条制度红线不断挤压歪风邪气滋生蔓延的空间。

“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430起,批评教育和处理22008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6410人。”2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5年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这是自中央纪委建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查处情况月报制度以来,连续第137个月公布月报数据。

“对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要越往后执纪越严。对新选拔的年轻干部,凡是违反了要一律从严查处,出现此类问题要一票否决,典型的还要予以组织处理。”动真碰硬,态度鲜明。

一抓到底,化风成俗

十多年来,一场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涤荡神州大地。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里的歪风”,再到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一个毛病一个毛病纠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年接着一年坚守。群众欣喜地看到,庆典剪彩、大操大办少了,办公用房、公务用餐规范了,歪风积弊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2024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94.9%的受访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成效表示肯定。

“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2023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是好不容易筑起的,一定要倍加珍惜,不断巡堤检修、培土加固。要紧盯不放、寸步不让,对享乐奢靡歪风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新动向时刻防范,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决不允许死灰复燃!决不允许旧弊未除、新弊又生!”

今年伊始,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在部署2025年任务时明确提出,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全国两会一结束,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云贵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叮嘱:“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决定的重大意义,聚焦主题、简约务实地组织好学习教育,不要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本身就是八项规定要反对的。”“要把正风肃纪反腐贯通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大胆干事创业。”

不松劲、不停步,八项规定,将继续深刻改变中国。

监制:梁昌杰

策划:岳小乔

撰文:邱耀洲

海报:王宇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
跟着总书记赓续中华文脉|文化新活力

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说,这里的文化、风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文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向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发活力。当前,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鲜明特征,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自古以来,文化既能赋值商品、又能刺激消费,既是软实力、也是特...

习言道|八项规定出台时,习近平强调不加这俩字

中新网3月25日电 题:八项规定出台时,习近平强调不加这俩字   “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   这是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八项规定时的一番话。   那次会议上,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兴水利民谱新篇

  水,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治水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

微视频|谋事之基 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躬行调研,以上率下。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脚步从不曾停下。   策划:孙志平、樊华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陈晓宇   记者:岳文婷、邹尚伯、白斌、何山、杨思琪   配音:王帅龙   包装:吕茵、林雨萱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微视频丨博鳌时间,重温习近平主席演讲“关键词”

南海之滨,“博鳌时间”再次开启。   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五次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阐释中国发展之道,回答时代之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亚洲和世界更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策划:孙志平、樊华   统筹:杨咏、杨云燕   编导:王洪流   记者:赵玉和、郭良川、刘雨田、黎多江、王瑞平   新华社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