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3)

www.taihainet.com 来源: 长江云新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水北调移民村邹庄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村淅川县邹庄村)

  2014年12月,当大家沉浸在世纪工程通水的喜悦中,总书记还挂念着另一群人。

  十多天后,在2015年新年贺词里,全国人民都听到了他温暖的问候: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通水的背后,有湖北、河南库区人民的贡献。40多万移民扒掉了自家房子,锯倒了院子里的老树,卖掉了一手养大的鱼羊,带着对故乡的千般不舍,奔赴了未知的新生活。

  总书记的话,成了他们遇到困难、不安彷徨时的定心石。后来,这句话被刻在了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的背面,写在了无数个移民村的墙上。

  “这就是信心,哪怕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从头再来,也能活下来,而且会生活得更好的信心。”十堰外迁移民涂德利说。为了南水北调,老涂家搬了两次,如今家里的孩子学驾照、学财会、考资格证,有的还成了龙头粮油企业的“元老级”员工,一家人越过越好。

  (涂德利全家福,前排右一为涂德利)

  让移民们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心愿。2021年5月13日,总书记来到河南淅川的移民村邹庄村,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离开村子时,他深情地说,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在河南,邹庄村利用移民资金建起了果蔬园,300多名村民喜上新岗,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在湖北,被誉为“中线工程移民搬迁第一户”的王瑞权,在丹江口市里开了一家物业公司,干得风生水起;渔民洪胜慧探索岸上养鱼,养殖技术已经换了三代,十个人养鱼,年产就能达到千万元……移民就像是中国大地上是最坚韧的一捧捧种子,撒落在哪里,就从哪里重新发芽。十年春去秋来,如今已亭亭如盖。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相关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

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扬州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南水北调,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间,工程累计调水量已突破760亿立方米,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 (2021年5月,...

第一观察|习近平主席这场会见向世界传递重要信号

12月1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10家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 正值年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走向,举世关注。从这场重要会见,我们领悟了三个重要信号。 ■ 信心——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 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而言举足轻重。中国经...

12000多个摄像头!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数字孪生系统揭秘

南水北上行至河南郑州附近黄河南岸的邙山,遇到了最大的难题——黄河天堑。为了解决“穿黄”这个难题,工程技术人员在黄河的河道下修建了两条“地下河”,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全年不停,一直将清水从南方运往北方。穿黄工程是以隧洞形式下穿黄河...

关键时期的关键抉择

时近2024年岁尾 中国经济航船行进到新的关键一程 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 当前的中国 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需要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