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长江云新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工作汇报时强调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

  南水北调,让1亿人喝上了好水。但南水北调并不只是水的事。

  根据《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其实是修复环境——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在保证调水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调水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4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夕,配套工程北京团城湖调节池迎来了种树人习近平。在那里,他接连种下了6棵树,植树结束,还向工程负责人了解了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与保护等问题。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团城湖调节池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人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则在山林。沿着丹江口水库往上游走,是一片重要的山林——“中央水塔”秦岭。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支流,如嘉陵江、汉江、渭河等,都发源于此。

  曾几何时,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如一块块疮疤,蚕食着秦岭的绿色。“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样的自然生态美景,谁都不能破坏。”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4年间作出6次重要指示批示。

  一场秦岭保卫战就此打响!2018年7月,位于秦岭北麓西安境内的1100多栋违建别墅被依法拆除,秦岭北麓重新复绿。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调研)

  2021年5月,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他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听取工作汇报后,又一次强调,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监管体系,搞好动态排查整治,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牢记嘱托,加强动态排查整治,强化水源地保护。在水源地湖北丹江口,当地已构建起集水质监测、“天眼”护岸、重点企业排水监管、环库隔离、地下雨污管巡检、在线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全方位筑牢护水防线,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丹江口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相关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

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扬州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南水北调,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间,工程累计调水量已突破760亿立方米,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 (2021年5月,...

第一观察|习近平主席这场会见向世界传递重要信号

12月1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10家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 正值年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走向,举世关注。从这场重要会见,我们领悟了三个重要信号。 ■ 信心——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 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而言举足轻重。中国经...

12000多个摄像头!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数字孪生系统揭秘

南水北上行至河南郑州附近黄河南岸的邙山,遇到了最大的难题——黄河天堑。为了解决“穿黄”这个难题,工程技术人员在黄河的河道下修建了两条“地下河”,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全年不停,一直将清水从南方运往北方。穿黄工程是以隧洞形式下穿黄河...

关键时期的关键抉择

时近2024年岁尾 中国经济航船行进到新的关键一程 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 当前的中国 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需要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