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12000多个摄像头!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数字孪生系统揭秘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南水北上行至河南郑州附近黄河南岸的邙山,遇到了最大的难题——黄河天堑。为了解决“穿黄”这个难题,工程技术人员在黄河的河道下修建了两条“地下河”,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全年不停,一直将清水从南方运往北方。穿黄工程是以隧洞形式下穿黄河,那么内部到底长什么样?南水是怎么从黄河下面穿过去的呢?下面来看总台记者揭秘。

智能水利新篇章:数字孪生系统赋能南水北调工程

深埋地下的穿黄隧洞采用了中国第一个双层衬砌隧洞设计。这个隧洞的横截面就像一个夹心饼干,上层“饼干”保护隧洞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层“饼干”承受内部的水压力,中间层相当于馅料,起到连接和保护的作用,这就是双层衬砌结构。这样的设计既坚固又能有效管理内外水压,确保了隧洞的结构稳定性。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数字孪生系统的重点应用场景之一。大屏相当于中线的模拟沙盘,除了穿黄工程这个重点对象之外,还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线路走向,实时反映各个点位发生的变化,同时可以集数据分析模拟于一体,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洪水出现时,大屏幕上会迅速计算出洪水结果,并且提炼关键性结论,再自动生成应急措施。这样指挥中心就能正确、快速地做出决策,确保高效有序处置突发事件。

如此庞大的数字孪生系统离不开海量的数据支持,在全线的闸站、中控室、现场设施等等关键部位布设了12000多个摄像头。在北京总调度中心下达调度指令,即使是远在河南的小洪河,也可以调整它的节制闸的闸门开度,可以说是不管多远,不管多复杂的现场,“一切尽在掌握”。

饮水思源,南水北调的这杯水,品到的是不一样的甘甜,看到的是数字技术赋能下背后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体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梁丽娟 张安琪 张琪 董羽)

相关新闻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十周年 这条河从“遍地风沙”到四季有景

明天是我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的日子,十年来,在一渠清水的浸润之下,受水区沿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滹沱河之变:从“遍地风沙”到四季有景 发源于太行山的滹沱河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母亲河,曾干涸断流40多年。得益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全面通水,水源的切换减少了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同时持续的生态补水,也给地下水带来了新的补充。 如今滹沱...

镜观·回响|“小水滴”守护“大水井”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水一泓,沿渠北上,极大缓解了中部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024年3月22日拍摄的丹江口水库(无人机照片)。 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765亿立方米,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1.85...

水往高处流?南水北调东线帮水“攀登”了40米

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启动了2024—2025年度全线调水,供水范围涉及济南、青岛等13个市。目前调水情况如何? 南水北调东线年度调水工作启动 总台记者 宋文瑾:这里是台儿庄泵站,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水进入山东的“第一站”。水渠里的水翻动着波纹,这是因为水下有水...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项目进展、运行,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南水北调工程持续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大象新闻记者 刘大彬 关新...

鸟瞰南水北调中线之源:丹江口水库【图】

  11月30日拍摄的丹江口水库(无人机照片)。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优良,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每年符合Ⅰ类水质的天数和指标个数持续保持在高位。十年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