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陕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纪实
大江大河,历来牵动文明变迁和国家、民族兴衰。“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习近平总书记深思熟虑。
黄河,5464公里水流泱泱,全流域79.5万平方公里千折百转。她是横亘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弯的大写意,是奔腾在华夏文明中壮阔无垠的大历史。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乘火车一路向西,追溯中华文明的根脉,看母亲河的浇灌与丰收。
9月10日,总书记过陕西宝鸡,抵甘肃天水;11日,到兰州。12日,一场牵动黄河沿岸9省区的会议——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兰州召开。
这是一以贯之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0多次到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5年,同一主题三次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
这是运筹帷幄的布局。党的二十大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接连9次召开区域发展方面的座谈会。匠心独运丹青手,着眼的是大时代、大格局。万里山河起宏图。
这是稳扎稳打的行进。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的江河战略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篇章。爬坡过坎、搏风击浪,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要活力,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把这么多人召集到这里,就是为了黄河的永续发展,可见党中央多么重视。这件事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下去。”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文明之河:绵延不绝
水脉连着文脉。
中华文明史册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文明,肇启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
甘陕之行,以文化开篇。
10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天水伏羲庙;11日,麦积山石窟。
文化不断流,再传承,这些璀璨瑰宝是见证和记录,亦是皇皇巨著的序言开篇。
宝鸡,古称陈仓,孕育了周秦文化,以“青铜器之乡”闻名于世。
博物院内,何尊、户方彝、墙盘、逨盘、㝬簋,还有金柄铁剑、秦公镈、吕不韦八年戈……历风霜洗礼,镌时光印记。
金文载史。逨盘铭文记录一部极简西周史,堪称“青铜史书”;西周晚期四十三年逨鼎的铭文还原了约2800年前的廉政谈话;秦公镈铭文见证古人的开拓创新。
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思。
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一词,这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再久远的岁月也掩不住它的光芒,器以藏礼,字以弘文。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吧?”总书记问道。
“确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国’是会意字,城池壕沟、执戈守护。”讲解员答道。
自古以来凝聚起亿万国人的“中国”,历经数千年绵延赓续,成为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印记,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天水,地处秦陇要塞,有“羲皇故里”之称。当天傍晚,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的伏羲庙。
中华民族何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唐槐宋柏、古树新芽的年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典故,“与天地准”“开天立极”的古匾,结网制器、建屋养畜的创造,都凝结着难以磨灭的民族情感归属,成为连接古今、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要进一步研考中华文明,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抵达麦积山下,刚好雨过天晴。秋日暖阳洒向山林、崖壁,洒向历经岁月刀刻斧凿的瑰宝。渭水渺渺,陇坂莽莽,苍树荫荫。
“平地积薪水,至于岩巅。”自十六国后秦始,麦积山石窟的营造,历十余朝而不断。北朝的秀骨清像、隋唐的雍容华贵、两宋的严谨矜持……习近平总书记登上栈道,走进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
一群游客争相和总书记打招呼。听闻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到这里只要一个半小时”,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
“过去交通难,现在五湖四海都在咫尺之间。文化旅游热、博物馆热方兴未艾。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这些正是我们弦歌不辍的根,是文化自信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