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习言道|来到这里,习近平说“我向往已久”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网8月14日电 “殷墟我向往已久”。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如此感慨道。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在殷墟诸多考古发现中,甲骨文是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并叮嘱“书法课必须坚持”。

  2019年11月,习近平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在殷墟遗址考察时,习近平特地点明此行的深意。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和中华文明探源,到访百余处历史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他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在西安市博物院,他强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来到朱熹园,他谈及文化自信,“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博物馆里的国宝、青铜器上的铭文、沉睡千年的遗迹……它们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过往,激发着人们对“何以中国”答案的探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找到“从哪里来”的根,还要看到“到哪里去”的路。

  习近平对此思考深刻,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阚枫

    |执笔:袁秀月

    |校对:孙静波

    |视觉:倪雯冰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相关新闻
【改革为人民】习言道|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习言道|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强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习言道|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统一战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脉华章】习言道|西湖景区这些细节设计,源自习近平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这样表示。   一直以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都是习近平念兹在兹的事。   杭州西湖是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