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中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吸血鬼乌贼”相近新物种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文学术期刊《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对2016年在南海发现的一个与幽灵蛸相近的物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明确其与幽灵蛸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其为新物种,并将之定名为“拟幽灵蛸”。

  在生物分类上,幽灵蛸是幽灵蛸目幽灵蛸科幽灵蛸属动物,也是此前唯一被广泛认可的幽灵蛸目现存物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邱大俊介绍,1903年德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楚恩最早在深海发现了幽灵蛸,其常生活在水深600至900米之间,这个深度光线几乎无法到达,水体中氧气含量很低。

  2016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海南岛东南海区800至1000米水深采集到一个标本。研究团队将它与幽灵蛸进行形态比对,发现其尾部形态、下角质颚形状、发光器位置等与幽灵蛸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它与幽灵蛸在进化树上是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分支,证实采集到的标本是一个新物种,成为幽灵蛸目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

  2022年3月8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对一块古老的10条腕章鱼化石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3.28亿年前的远古章鱼是章鱼和幽灵蛸已知的最古老祖先。这项化石研究证实了科学家先前的猜想,即幽灵蛸目动物最初有10条腕,后来逐渐演化为目前的8条腕。(记者 马晓澄)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人类农业起源研究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揭秘“10万年水稻演化史”

水稻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种稻子、吃稻谷,发展出稻作农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家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在上山文化的多个遗址联合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出一段长达10万年的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史。这进一步确认...

中国科学家颜宁获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4日公布2024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表彰她们在生命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中国科学家颜宁是5名获奖者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公报说,本年度获奖者由独立的国际评委会从全球350名候选人中选出。获奖者的出色成就证明,科学界现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女性的参与,...

中国科学家首获国际知名癌症基金支持 探索“AI打击癌细胞”

往身体里注入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蛋白质,它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哪些是癌细胞、哪些是健康细胞,然后实现精准打击,不伤及无辜。这不是科幻片中的内容,而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陈子博和团队的研究方向。   近日,美国Damon Runyon癌症研究基金会在官方网站公...

中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与合作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近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

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多体配对赝能隙

为什么会出现高温超导现象?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朝着理解高温超导机理迈出重要一步。2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1911年,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