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盛世修文 | 博物馆日话殷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大象新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大型融媒体报道《盛世修文》,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推出《盛世修文 | 博物馆日话殷墟》

 

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

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大象新闻带您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2024年春天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距今3000多年前的珍贵文物

 首次亮相

 

  多方儿女 跨越空间距离

  奔赴安阳

  一同找回 这场隐藏在时间流转中

  属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记忆

  清朝末年

  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

  首次发现了甲骨文

  1928年

  以董作宾、李济等主持的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

  在河安阳小屯村挖下了第一铲

  中国近代考古学由此诞生

  百年光阴飞逝

  2024年2月26日

  殷墟博物馆新馆落成

  举世瞩目

  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

  近4000件套文物在这里

  被考古人

  捧向世界的舞台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曾评价殷墟

  “就考古学而言,

  (中国)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

  这座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

  清理遗迹最多

  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

  如今

  已不再仅仅承载文物展示的单一功能

  而是成为中华文明探源

  最为关键的节点之一

  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

  人类早期文明重要遗存

  讲好殷墟故事

  读懂中华文明

  需要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

  不负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考古殷墟

  功在千秋

 

  来自殷墟的未解之谜

  尚待一代又一代考古人

  寻根溯源 代代守护

  用更多考古研究成果

  探寻滋养中华民族

  从古至今

  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

  让中华文明

  更好同世界各国多彩文明一道

  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盛世修文》主题策划,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出品人

王仁海

总策划

卢慎勇 刘林军

策划

夏继锋 时舜英

监制

程文杰 刘金星

统筹

关新耀 刘大彬 谢昰炜 杨灿 李莉芸 王泽群 韩静雯

视觉

张冰晗 于金琛 李雷乐

出品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相关新闻
视频|跟随总书记去“打卡”,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方寸间一览千年,连接着过去、当下与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跟随总书记去“打卡”,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博物馆中的很多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文脉、传承文脉,...

创新高!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5月18日在陕西西安举行。记者从活动开幕式上获悉,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博物馆...

博物致知丨何以中国 何以我们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经常“打卡”博物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在无数的历史遗存...

博物致知丨快来,一起“见证新时代”

有人说 时间稍纵即逝 看不见摸不着 可我们能看到 时间留下的形状 我们能触摸 时间留下的质感 无论什么样的故事 都留存在时间里 千百年来 前人走过的路我们这样看见 千百年后 我们也为后人留下我们走过的印记 山河大地,我们走过 保家卫国,我们走过 星辰大海,我们走过 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