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博物致知丨何以中国 何以我们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南方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经常“打卡”博物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在无数的历史遗存中,我们以物证史、以物释史,了解文明古国的前世今生,查寻“何以中国”的答案;我们以史明理、以史启智,淬炼中华儿女的风骨脊梁,找到“何以我们”的根源。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德阳市考察了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盛世修文,博物致知。博物馆作为回望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的第一站,起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博物馆里,我们追寻先民足迹、描摹历史轮廓:从远古金石中拓印龙的图腾,从商周铭文里复写“宅兹中国”。体味卧薪尝胆、击节弹铗,剑气书香越春秋;重行边关绝塞、乘风破浪,丝路皎月照秦汉。觑一眼盛唐气象,撷一抹大宋风华。重楼之上,仰观鸢飞燕舞;典籍之中,俯拾千年遗墨。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以文化人,以物证史。我们的今日,是文明的积淀;今日的我们,是历史的存续。我们,是裙裾翩跹、云想衣裳;是笔走龙蛇、锦绣华章;是千金一诺、襟怀坦荡;是沧海桑田、阡陌纵横;是中流击水、雄关漫道;是飞天一梦、星月揽怀。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参观黄河博物馆。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有脉,行必远。历史与文明,被折叠进一件件文物、留存于一座座遗址、凝结成一段段故事。在博物馆里,我们穿越古今、看见中国、读懂自己,并让流淌在血脉里的中华文化基因,历数千年时光却日日弥新、经一代代传承而熠熠生辉。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 强 张纯青

  统 筹:李 琳

  监 制:朱 景

  策 划:胡澳靖

  剪 辑:李江锐

  设 计:武君丽

  校 对:赖玉清

来   源:南方网

相关新闻
博物致知丨快来,一起“见证新时代”

有人说 时间稍纵即逝 看不见摸不着 可我们能看到 时间留下的形状 我们能触摸 时间留下的质感 无论什么样的故事 都留存在时间里 千百年来 前人走过的路我们这样看见 千百年后 我们也为后人留下我们走过的印记 山河大地,我们走过 保家卫国,我们走过 星辰大海,我们走过 创造未来,...

千余件珍宝亮相 讲述秦汉文明【图】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展出的西汉彩绘陶骑兵俑(5月6日摄)。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办,“秦汉文明”系列展览将同时揭幕。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汉文明”系列展览展出包括汉代古船“丝路一号”、...

走,去博物馆

什么是博物馆?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博物馆?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随着这根千变万化的线条,打开奇妙博物馆。 (来源:中新网)

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写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推出“秦汉文明”系列展览,举办“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开展“千年秦汉 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活动……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全新亮相,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观众。   “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

走近兵马俑 感受文物魅力【图】

  5月17日,游客在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参观。   “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游人如织。游客通过近距离参观兵马俑、观赏相关主题展览、选购文创产品,感受文物的艺术魅力。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5月17日,游客在秦兵马俑一...